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恶魔?恶魔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俗语佛源、法相辞典、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恶魔”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恶魔”的解释

  梵语ma^ra。音译作魔罗。指能破坏求道之心志,障害善事,并破坏自他身命之恶神、鬼神。亦即扰人修行之恶人、恶事、恶神之通称。南北传经典,尤以阿含经典为然,对恶魔侵扰佛陀及弟子之身心,有详尽而生动之描述。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佛陀以偈颂说明“魔”之境界(大二·二九○上):“色、受、想、行、识,非我及我所;若知真实义,于彼无所著。心无所著法,超出色结缚,了达一切处,不住魔境界。”南传相应部经典之恶魔相应(巴Ma^rasam!yutta  )中,亦有类似记载,根据其中所述,可考察恶魔之性格。某次,弟子罗陀问佛陀:“何谓恶魔?”佛陀言:“色(有形者)为魔,受(感觉)为魔,想(表象)为魔,行(意志之构想力)为魔,识(判断作用)为魔。”而凡有所想、所见、所闻等,皆为“执着”之根源,故皆可视为魔。

  又佛陀成道未久,于菩提树下静坐思惟,其时恶魔波旬即前来娆乱,对佛陀道(大二·二八六下):“瞿昙若自知,安隐涅槃道,独善无为乐,何为强化人?”此一偈颂,于相应部之恶魔相应为:“汝既了悟不死安稳之道,汝一人实践即可,何必更教他人、度他人?”

  恶魔相应又载,某日,佛陀往村中乞食未得,空钵而归,恶魔见而语之:“如再度往乞,大师必能得食。”佛陀咏诗答之:“虽未得食,吾亦乐之,如光音天以喜为食而住。”或谓此乃佛陀对食欲之两重心境表现。此一偈颂,杂阿含经卷三十九载为(大二·二八八上):“正使无所有,安乐而自活;如彼光音天,常以欣悦食。正使无所有,安乐而自活;常以欣悦食,不依于有身。”

  又如恶魔相应所载,某次恶魔云:“有子者从其子而喜,有牛者从其牛而喜;此乃因人有所依恃始得欢喜,若无所依恃,则无欢喜。”佛陀闻之则谓:“有子者因其子而忧,有牛者因其牛而忧;此乃因人有所依恃故忧,若无所依恃则无忧。”上述对亲情与财富“有所依恃则喜”、“有所依恃则忧”两种截然相悖之观点,若干学者解释为可能是佛陀一己内心所产生之两重心境。

  除阿含经典外,其他如普曜经卷六降魔品、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大品般若经卷十三魔事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方广大庄严经卷七往尼连河品、卷九降魔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卷一九七、大智度论卷五十六、卷五十八等经论中皆广载恶魔(或魔波旬)之名相、语意、娆害佛陀或诸修行者、破坏善法等之事迹。(参阅“波旬”  3437、“魔”6885)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恶魔”的解释

  (异类)障碍佛道之恶神之总称。圆觉经曰:“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法苑珠林曰:“恶魔波旬,将八十亿众,欲来坏佛。”见魔条。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恶魔”的解释

  障碍佛道的恶神。 - 陈义孝编

【俗语佛源】对“什么是恶魔”的解释

  佛典中常以佛与魔相对而区别正邪。“八相成道”中有“降魔”一项。《楞严经》卷九于示正说后常结言:“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魔即指人,亦指事。“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复次,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入界、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尽名为魔。”(《大智度论》卷五)恶魔,如《圆觉经》言:“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魔集烦恼、障碍等一切恶法,故名恶魔。今以“恶魔”比喻十分凶恶的妖魔或人。如《西游记》第五十二回:“遇着一个恶魔头,名唤兕大王,神通广大。”(禹振声)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恶魔”的解释

大毗婆沙论五十二卷十七页云:问:何故名魔?答:断慧命故;或常放逸而自害故。问:何故名恶?答:怀恶意乐;成就恶法、及恶慧故。 - 朱芾煌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恶魔”的解释

障碍佛道的恶神。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恶魔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