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断见(又作无见)与常见(又作有见)。又称有见、无见。(一)乃固执人之身心断灭不续生之妄见。(二)为固执人之身心常住不间断之妄见。[大智度论卷七](参阅“常见”4526、“断见”6560)
(二)相貌见与了了见。(一)非见实际之物,但见相貌而类推其事体者,称为相貌见。如见远处有烟而谓见火者。(二)眼根清净不坏,直接见其物者,称为了了见。如自于掌中见阿摩勒果者。此二者实相当于比量及现量。菩萨见菩提涅槃时为了了见。[南本涅槃经卷十五]
(三)眼见与闻见。(一)谓直接以眼见物者。(二)乃由听闻得知物者。[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五]
(四)住地分见与究竟无见。(一)十住等菩萨,由浅至深,破一品无明之惑,显一分之三德,称为住地分见。(二)等觉菩萨已断最后品微细无明之惑,净尽无余,登妙觉果佛之位,本有之性德一时究竟显现,更无所见,称为究竟无见。[大明三藏法数卷六]
(名数)一、有见,偏于有之邪见。二、无见,偏于无之邪见。又:一、断见,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二、常见,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有见。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智度论七曰:“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五蕴也)常心忍乐;断见者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复有二种见:有见无见。”
(名数)一、财悭,吝惜财物,见诸穷困不肯惠施者。二、法悭,悭惜佛法,不肯教导他人者。见地持经三。[囗@又]一、有见,固执实有物之见也,又增益实性之妄见也。二、无见,固执实无物之见也。又损减实性之妄见也。此有无之二见,通于一切法,边见中之断常二见,人身之有无二见也。智度论七曰:“复有二种见:有见无见。”[囗@又]一、断见,固执人之身心,断灭不续生之妄见,即无见也。二、常见,固执人之身心,过现未皆常住,无间断之妄见,即有见也。智度论七曰:“见有二种:一者常,一者断。常见者,见五众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
[出涅槃经] 一住地分见谓十住等菩萨。破一品无明之惑。显一分三德。从浅至深。故名住地分见。(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二究竟无见谓等觉菩萨。断最后品微细无明之惑净尽无余。即登妙觉果佛之位。本有性德。一时究竟显现。更无所见。故名究竟无见。 - 明·一如等 撰
[出涅槃经] 一相貌见谓因彼形相状貌而见。如人远见烟起。便言见火。虽不见火。亦非虚妄。是名相貌见。二了了见谓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了了分明。菩萨见于菩提涅槃之果。亦复如是。是名了了见。(梵语阿摩勒。翻译名义不翻。言其树叶枣。花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 明·一如等 撰
1.有见和无见。有见是偏于有的邪见;无见是偏于无的邪见。2.断见和常见。断见是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常见是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有见。 - 陈义孝编
二见者,一有见,二无见。
一、有见 固执实有物之见也,又增益实性之妄见也。
二、无见 固执实无物之见也,又损减实性之妄见也。
此有无之二见,通于一切法,边见中之断常二见,人身之有无二见也。 - 明·杨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