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堕法处色、法处色。乃唯识宗所立十一色法之第十一。指意识所攀缘的法处所摄之色法。唯识宗将一切诸法概分为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五大类,称为五位,其中之色法,广义而言,为所有物质存在之总称,具有变坏、质碍之性质。色法又可分为十一类,即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及法处所摄色。法处之“处”,为生长、养育之义,意指能长养吾人之心与心所,且为心与心所依靠、攀缘者,共分为十二种,称为十二处,亦即上记所说之五根加上第六根意根,五境加上第六境法境。法境即是法处,乃十二处之一,惟“法境”系强调其乃“意根”(主观作用)之客观对境,而“法处”则着重说明其与其他之十一处共为长养心与心所,且为心与心所依靠、攀缘者。于一切色法中,凡摄属于法处者,即称为法处所摄色。
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法苑义林章卷五末等所载,法处所摄色又可细分为五种,即:(一)极略色,亦即极微之色法;乃分析色声香味触等五境、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地水火风等四大种,举凡一切具有质碍性之实色而令至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二)极迥色,又作自碍色;即分析空界色、明、暗等不具质碍性之显色而令至极微。(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乃依身、口发动之善恶二业,而生于身内之无形色法,为一种不能表现于外之现象,例如由持戒所引起的一种防非止恶之精神作用;由于被视为是身内地水火风四大所造,故列入色法。(四)遍计所起色,意识缘五根、五境,产生周遍计度、虚妄分别之作用,而在心内所变现之影像色法,例如空中花、水中月、镜中像等,皆摄于此色法中;此类色法,仅具有影像而并无所依托之自体本质。(五)定自在所生色,又作定所生色、定所引色、胜定果色、定果色、自在所生色;即指由禅定力所变现之色声香味等境;此类色法系以胜定力于一切色变现自在,故称定自在所生色。又此类色法通于凡圣所变,然凡圣所变现者有假实之别,若由凡夫之禅定力所变现者,为假色,不能实用;若由八地以上之圣者,凭威德之胜定力,能变现为可实用之实在色法,例如变土砂而成金银鱼米,可令有情众生受用之。
又以大乘唯识之看法而言,上记五色中,前四色均属假色,惟第五色通于假实,而以圣者所变现者为实色,此盖以圣者之威德胜定乃为一种无漏定,由无漏定所变现之色法即为实色;然若以小乘如说一切有部等之观点而言,则如极略色、极迥色,乃至受所引色等,皆为具有实体之实色。[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卷七十五、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三十七、顺正理论卷三十五、成唯识论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
(术语)总括诸法为十二处,摄属于法处而为意处之所对者,有五种,一极略色,分析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等有质之实色而令至极微者。二极迥色,分析虚空青黄等无质之显色而令至极少者,达见为难,故名极迥色。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也,是为依受戒而引发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四遍计所起色,遍计一切法之意识前所显现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也。如空华水月等皆为此所摄。五定所生自在色,禅定所变之色声香味等境也。以胜定力之故,于一切之色变现自在,故名定所生自在色。见义林章五末。
在十二处中,为法处所摄属的色法,名法处所摄色。有五种:一、极略色,即分析五根五尘等有质的实色,令之至极征者;二、极回色,分析虚空、青、黄等无质的显色,令之至极少者,因至难见,故名极回;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是依受戒仪式,而引发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 - 陈义孝编
显扬一卷十三页云:法处所摄色,谓一切时意所行境,色蕴所摄,无见无对。此复三种。谓律仪色、不律仪色、及三摩地所行境色。律仪色云何?谓防护身语业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不现行法,建立色性。不律仪色云何?谓不防护身语业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现行法,建立色性。三摩地所行境色云何?谓由下中上三摩地俱转相应心心法故;起彼所缘影像色性,及彼所作成就色性。是名法处所摄色。
二解 杂集论一卷八页云:法处所摄色者:略有五种。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极略色者:谓极微色。极迥色者:谓卽此离余碍触色。受所引色者:谓无表色。遍计所起色者:谓影像色。自在所生色者:谓解脱静虑所行境色。 - 朱芾煌
又名法处色,为唯识宗所立十一色法的第十一种,指意识所缘虑的法处所摄的色法。色法又可分为十一类,即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及法处所摄色。法处之处,为生长、养育的意思,指能长养吾人之心与心所,且为心与心所依靠、缘虑者。处有十二种,即眼、耳、鼻、舌、身、等六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法处所摄色不是五根所对、五识所缘的境界,而是意根所对,意识所缘的境界。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所载,法处所摄色有五种,为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定所引色,遍计所起色。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