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七卷。南宋法云着。为佛教之梵汉辞典。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始作于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收集资料前后历二十年,再经增删整理而成。其内容系将佛典中重要梵语二○四○余辞,类别为六十四篇,而加以解说。各篇开头均有总论,叙述大意,次出音译梵文,并一一举出异译、出处、解释。所据资料,除经论外,另又旁采音义、注疏,或由其他之佛教著述(如宗镜录)转引而来。此外亦引用世书经史之类,举出作者姓名、称某说等等。引用书籍多达四百余种,作者百余人。
本书解释梵文,与一般音义以说明译义为限者不同,对较重要之名相,以天台宗之解释为主,详加论释;对历代重要译家亦有专篇记载。本书保存一些有关翻译之理论,如卷首特载玄奘提出之五种不翻(大五四·一○五五上):“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三、此无故,如阎净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而七迷之作,乃谓释迦牟尼此名能仁,能仁之义,位卑周孔;阿耨菩提,名正遍知,此土老子之教先有,无上正真之道无以为异;菩提萨埵,名大道心众生,其名下劣,皆掩而不翻。”此文未见于他处。玄奘、义净新译之经论,其名相音译多异于旧译,而谓旧译讹略;本书则以为新旧翻译所以不同者,仅因时地差异、方言有别而已。本书与释氏要览、教乘法数合称“佛学三书”,为初学者所必读。另有二十卷本收于明藏中。[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卷四、阅藏知津卷四十三、增补诸宗章疏录]
(书名)宋姑苏景德寺僧法云编,共二十卷,六十四目。以经典所用之语,分类编列。如系梵语,则释以华言,并详得名之由及其沿革。诚读内典者不可少之书也。
Fanyi Mingyiji
佛教辞书。南宋平江(治所在今江苏苏州)景德寺僧法云编。7卷,64篇。系将散见于各经论中的梵文名字分类解释、编集而成,另有别行本在《阅藏知津》中作14卷,明代藏经作20卷。该书共收音译梵文2040余条。各篇开头为总论,叙述本篇大意。对音译梵文,一一举出异译、出处并进行解释。所据资料,除经论外,还旁采音义、注疏及其他佛教著述,对世书经史之类也有所引用。共引用书400余种,作者百余人。对比较重要的名相,详加论释,但以天台宗的观点为主。对历代重要的翻译家有专篇记载。卷首有自序,阐述了编集此书的经过和目的:“思义思类,随见随录”,“前后添削,时将二纪,编成七卷六十四篇。十号三身,居然列目,四洲七趣,灿尔在掌”,为的是使后学者“免检阅之劳”。又认为由于时间、地点不同,方言有别,“遂致梁唐之新传,乃殊秦晋之旧译”。在宋唯心居士周敦义所作的序文中,保存了唐玄奘提出的翻译理论“五种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三、此无故,如阎净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另附元普洽所撰《苏州景德寺普润大师行业记》,对编者法云的生平事迹有所论述。最后有“续补”数十条。编者说:“初编集时,意尚简略,或失翻名,或缺解义,后因披阅,再思索之,复述续补。”(高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