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佛性?佛性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俗语佛源、佛学次第统编、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佛性”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佛性”的解释

  梵语buddha-dha^tu  或buddha-gotra。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槃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

  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说佛、菩萨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但据世亲之佛性论卷一,有部等部派主张众生无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得之“修得佛性”,依此,分决定无佛性、有无不定、决定有佛性三类众生。对此,分别说部以空为佛性,一切众生悉以空为本,从空所生,故主张本性皆具佛性。同书卷二复将佛性分为三位(称三位佛性、三佛性),即:(  一)住自性佛性,众生先天具有之佛性。(二)引出佛性,通过佛教修行所引发之佛性。(三)至得果佛性,至佛果始圆满显发者。

  中、日诸宗派于此亦有诸说而互相论难。(一)天台宗立正、了、缘之三因佛性之说,即:(1)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之三谛三千之理。(2)了因佛性,观悟佛理所得之智慧。(3)缘因佛性,能起智慧之缘的所有善行。其中,前者属性(先天),后二者属修(后天),但本来性修不二、圆融无碍,三佛性是非纵非横(非前后继起,亦非同时并列)。又三因佛性加上果性(菩提之智德)、果果性(涅槃之断德),即称为五佛性。以其因果不离,故为因位、果位互具。(二)据华严宗,众生之佛性圆满具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具足成佛之可能性为佛性、觉性,以此与非情具有之真如之理称为法性加以区别,故主张成佛唯限于有情。(三)据密宗,森罗万象悉是大日如来之法身,故立悉有佛性之说。(四)三论宗废有关佛性之种种议论,以为别说因果即是迷执,故称非因非果之无所得中道为佛性。(五)法相宗说二种佛性,即:(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体之真如理。(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之无漏种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姓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无姓;主张唯菩萨定姓与不定姓者具有行佛性。(六)禅宗虽言证悟众生本来之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有无等问题,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七)净土宗承认理佛性之说,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净土真宗主张成佛系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谓如来给予众生之信心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说。

  此外,诸经典亦见佛种、佛种性等语,意谓成佛之因,但其内容依经各异,通常多指众生本具之佛性,或指烦恼、菩提心、菩萨之修行、称名等。[大般泥洹经卷四分别邪正品、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菩萨善戒经卷一、入楞伽经卷二、卷七、解深密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大乘玄论卷三、大般涅槃经疏卷二十五、华严经疏钞卷三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六、大乘义章卷一佛性义、法华经玄赞卷一、法华玄义卷五下、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中观论疏卷一末](参阅“五姓”1107、“佛种”2744)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佛性”的解释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佛性”的解释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觉悟之性。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 陈义孝编

【俗语佛源】对“什么是佛性”的解释

  “佛”,觉悟的意思;“性”,不变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为人人都有觉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现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变的。究竟什么是佛性?《华严经》卷三九说:“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这两句偈文说明“佛性”也可称为“法性”。《北齐书·杜弼传》中说魏帝召见杜弼,杜弼也说道佛性即是法性。帝问:“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杜弼回答道:“佛性、法性止是一理。”所谓佛性或法性,就是佛家所说的“空理”,空寂无相,甚深微妙。了悟证得此空理,即名为佛。所以成佛既难又不难。说它难,难就难在“空”不了。若能理解万法皆空,真正证得诸法(宇宙万有)本性空寂无相,那又与佛何异?“佛性”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我国古代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典籍尚不完备时,南朝梁·竺道生即持此主张,认为阐提(断善根之人)也有佛性。他的这一大胆创见,当时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争论,道生本人遭到围攻。“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就是由他的阐提也有佛性的主张引起的。后来大本《涅槃经》流传到南方,证明道生的见解不误。一场争论才平息下来。从而道生的声望也就更高了。佛性一词在小说中也有引用,如《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无名氏)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佛性”的解释

  次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一切众生,皆有通彻因果自体不改的觉悟性,谓之佛性。此之佛性,为一切众生所皆有,凡有佛性,定当作佛。 - 明·杨卓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佛性”的解释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一切众生皆有不变不改的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佛性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