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寺院之美称,意即能生福德之处,亦有称之为福庭者。 (二)梵名Kuruks!etra 。音译俱噜乞晒。为中印度之古战场。据大唐西域记卷四萨他尼湿伐罗国条载,此国大城周长二百里地之范围内称为福地。盖因古代五印度国由二王分治,境壤相侵,干戈不息。其后二王更合谋欲作最后之决战,以分胜负,然百姓皆已不堪其苦而不从王命,王乃心生一计,即告谕百姓,此王城二百里地,自古即为福利之地,若于此地抗敌而死,得生人中,若能多杀无辜,则受天之福乐。百姓遂奋战不懈,视死如归,两国会战于此,积尸如莽。古印度人向尊重古人之骸骨,遂相传谓之福地。[金刚针论]
(杂名)寺院之德号。生福德之地域也。
寺院的德号,因寺院是生长福德之地。 - 陈义孝编
西域记四卷九页云:萨他泥湿伐罗国大城、四周二百里内,彼土之人、谓为福地。闻诸先志曰:昔五印度国、二王分治。境壤相侵,干戈不息。两主合谋,欲决兵战,以定雌雄,以宁氓俗。黎庶胥怨,莫从君命。王以为众庶者、难与虑始也。神可动物,权可立功。时有梵志,素知高才,密斋束帛,命入后庭;造作法书,藏诸岩穴。岁月既久;树皆合拱。王于朝坐告诸臣曰:吾以不德,忝居大位。天帝垂照,梦赐灵书。今在某山,藏于某岭。于是下令营求,得书山林之下。群官称庆,众庶悦豫。宣示远近,咸使闻知。其大略曰:夫生死无涯,流转无极。含灵沦溺,莫由自济。我以奇谋,令离诸苦。今此王城、周二百里,古先帝世福利之地。岁月极远,铭记湮灭。生灵不悟,遂沉苦海。溺而不救,夫何谓欤。汝诸含识,临敌兵死,得生人中。多杀无辜,受天福乐。顺孙孝子,扶侍亲老,经游此地,获福无穷。功少福多,如何失利。一丧人身,三途冥漠。是故含生,各务修业。于是人皆兵战,视死如归。王遂下令,招募勇烈。两国合战,积尸如莽。迄于今时,遗骸遍野。时既古昔;人骸伟大。国俗相传,谓之福地。 - 朱芾煌
寺院的德号,因寺院是生长福之地。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