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四卷。南朝梁僧祐(445~518)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系收录东汉以来至南朝齐、梁五百余年间,阐明佛法之护法论集。凡五十八篇。出三藏记集中唯作十卷三十三篇,其后补充成十四卷五十七篇,唐代道宣据之撰广弘明集三十卷,为本书之续篇。
汉魏之世,出家沙门仅限于西域人;自东晋以后,中国人出家者渐多,塔寺之建设颇耗国费,又值战乱多事之际,为政者且常将大量人力、财力奉归佛教,故东晋时代遂有沙门还俗、礼敬王者等问题发生,成为政治上之论难。以儒家观点而论,出家剃发、沙门不敬王者等,均为违反先王礼俗、国家法度之事;此外佛教教义,如“佛陀实在”及“因果报应”等说,亦大反先王周孔之训。庐山慧远以下之门流对于此类排佛问题虽加反驳,然魏晋以来盛行神仙不死之术,与崇尚老庄虚无自然等玄学思想,故魏晋时代之佛学家每每采用老庄之语来解释佛教之义理。至宋齐之际,道家模仿佛教,着成不少伪经,想藉此通于佛教。另如慧琳之白黑论、顾欢之夷夏论、张融之门律等。则宣扬“道主佛从”之论。此外,齐梁间又流行“人死神灭论”,否定佛教之“识不灭论”。
僧祐晚年体衰多病,然犹致力护法,凡有益于三宝之事,无不加以编录成书,例如本论集即为对当时世俗排佛之解答,并举儒道之典故来说明佛教之义理。所谓弘明,即弘道明教之意,前十一卷系答覆儒、道之批判,而彰明儒、释、道三教之异同;后三卷则积极阐释佛教之教义。本书极易为一般人所理解,且为了解当时儒、释、道三教交流之重要资料。[历代三宝纪卷十一、大唐内典录卷四、唐书艺文志第四十九]
(书名)十四卷,梁释僧佑撰。凡十篇。皆东汉以下至于梁代阐明佛法之文。其辩难攻诘者,亦具载其往复之语。六代遗编。流传最古。梁以前名流著作,今无专集行世者,颇赖以存。佛教中雅驯之言也。唐释道宣有广宏明集三十卷。虽为此书之续编。而体例小殊。
Hongmingji
佛教文集。14卷。南朝梁僧祐撰于天监年间。书首自序云:“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书末有作者自撰《弘明论》(亦称《弘明集后序》),将当时社会上怀疑、排斥佛教的义论,归纳为“六疑”,一一加以辩驳。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载,原本为10卷,后增补晋桓谭《新论形神》、宋谢镇之《与顾道士书》等篇,并对编集的先后次第加以调整,成为现在通告的14卷本。本书以辑录东汉以下至梁代的佛教文论、书表为主,间附论敌辩难之文。所收或一人一篇,或一人数篇,以至十余篇;或一篇论一事,或数篇以至数十篇论一事,凡183篇,其中以论争之作居多。作者122人,其中僧19人,今无专集流传者,均赖此以存,故本书在佛教文献中居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为泛释世人的非议;专驳道教的诘难;辩论形神因果以及辩论佛教仪式等。此外,尚有论述佛教与王化的关系,阐释佛教事数名相等。(陈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