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用语。又作回光反照。指蓦然回首,直下照见自心之灵性。临济录(大四七·五○二上):“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景德传灯录卷三十石头草庵歌(大五一·四六一下):“住此庵,休作解,谁夸铺席图人买?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又“回光返照”亦含日落时余晖反射之意。今转而比喻人病危临终之前,忽然发挥残余之生命力,精神顿时显现旺盛之状态。
(术语)禅录之语。顾自己之本分也。又通用于净土门还相回向之义。传灯录三十,石头草庵歌曰:“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临济录曰:“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当下无事方名得法。”宗镜录二十三曰:“若舍己徇尘,是名违背。能回光返照,随顺真如,境智冥合,是真供养。”此回光返照之语,取鲁阳之故事。淮南子览冥训曰:“鲁阳与汉构战,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返照三舍。”
1.反省的意思。2.指病人垂死突然稍微好转的现象。 - 陈义孝编
从字面的本来意义看,指太阳刚落到水平线下时,由于光线反射作用,天空中又短时发亮的自然现象。禅宗语录中多见此语,如《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唐代临济义玄禅师谥慧照):“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当下无事,方名得法……据我见处,实无许多般道理,要用便用,不用便休。”《宗镜录》卷二三:“若舍已徇尘,是名违背。能回光返照,随顺真知,境智冥合,是真供养。”“光”指智光或心光,“返照”即契如理之心,后多用“回光返照”比喻人临死前神志忽然清醒或兴奋,也用以比喻旧事物灭亡前表面上短暂的兴旺。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又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他形成了那样一个短时期的中央集权的奴隶社会,由奴隶制而言,可以比为回光返照。”(禹振声)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