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见道?见道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见道”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见道”的解释

  梵语dars/ana-ma^rga。又作见谛道、见谛。为修行之阶位。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即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以后则为圣者。其次,见道后更对具体之事相反覆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道,与见道合称有学道。相对于此,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意指既入究极之最高悟境,而达于已无所学之位。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贤、四善根等之准备修行(七方便)为始者,能生无漏智,而趋入见道。大乘则以初地为入见道,故称菩萨之初地为见道,第二地以上为修道,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无学道。密教以始生净菩提心之位,称为见道。以无漏智明白判断道理者,称为决择(决断简择),见道为决择之一部分,故称为决择分。

  又悟入涅槃之境界或欲达到涅槃之圣道皆是正性,故特称见道为正性。又因所有之圣道皆令离烦恼,称为离生,见道令离异生(凡夫)之生,故特称见道为离生;是故见道又称正性离生、正性决定(决定必趣涅槃之意)。见道所断(又作见道断、见所断)之烦恼,略称见惑;修道所断(又作修道断、修所断)之烦恼,略称修惑。

  (一)在一切有部,现观见道苦、集、灭、道四谛之无漏智有二种,即能断见惑之无间道智与证断四谛真理之解脱道智。以其所观察之对象,复可分为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即观欲界苦谛所得之苦法智忍(无间道之智)、苦法智(解脱道之智),观色界、无色界苦谛所得之苦类智忍、苦类智;观欲界集谛所得之集法智忍、集法智,观上二界集谛所得之集类智忍、集类智;观欲界灭谛所得之灭法智忍、灭法智,观上二界灭谛所得之灭类智忍、灭类智;观欲界道谛所得之道法智忍、道法智,观上二界道谛所得之道类智忍、道类智。以此十六心(刹那)现观谛理,称为圣谛现观。其中以前十五心属于见道,特称见道十五心;道类智已一度观遍四谛法,故属于

修道之范围(如表)。对于三界九地之修惑,修道各分上上品、上中品,乃至下下品等九品,合为八十一品,乃指断修惑之修道过程。对于次第证者而言,见道为预流向,故于第十六心(道类智)证初果(预流果);然对异生位(凡夫位)之超越证者而言,彼等以世俗智修有漏之六行观,业已断除修惑之一部分,故应其程度可于第十六心证得初果、第二果(一来果),或第三果(不还果)。修道,则指以上之果位乃至阿罗汉向之间之

阶段。

  无学道,即证得阿罗汉果位,依其能力根机之高低,可分退法乃至不退法等七种阿罗汉,此外再加独觉、佛,或慧解脱、俱解脱二者,称为九无学。再者,无学之人可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等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十无学支)。又钝根者于见道称为随信行,于修道称为信解,于无学道称为时解脱;利根者于见道、修道、无学道则分别称为随法行、见至、不时解脱。

  (二)经量部或成实论,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全属见道,故主张十六心见道(又作十六心见谛)之说。而犊子部认为每一谛皆具有法智、法忍、类智三心,故主张十二心见道之说,至于第十三心,则指最后之道类智于前刹那再续起者,或于一刹那之际,再观所有四谛之心,故第十三心以后为修道。此外,大众部立顿现观之说,即于一刹那间遍观四谛,或立一时顿现观说,先总括而观,其次详观,故生二刹那之悟境;相对于此,有部说渐现观。

  (三)唯识宗分见道为真见道、相见道二种。真见道证唯识理,可引生根本无分别智,证悟真如之理,为断烦恼障、所知障之分别随眠烦恼之位。以上谓一心真见道说(又作顿证顿断说),以此为正义。相见道证唯识相,为于真见道后生后得无分别智,再观真如理之位,分为三心相见道与十六心相见道二种。三心相见道,即作三心,观非安立谛(观二空真如,非观四谛差别)之境,即:(1)观察自己之肉体,体证我空。(2)  体证法空,证诸法皆无实体。(3)观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体悟我空与法空之理。十六心相见道,即作十六心,观安立谛(观四谛之别相)之境。三心相见道含摄于真见道,故称三心真见道说(又作渐证渐断说)。见道行人已断见惑,得无分别智,然仍残留余障,故须于修道位再经数度修习无分别智,依序断除十重障,以至于第十金刚无间道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之种子,而证得无学果。以上三道若配合五位,则见道当配于通达位,修道当配于修习位,无学道当配于究竟位。[俱舍论卷二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三、卷五十四、卷七十五、成实论卷一、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五、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七十三、成唯识论卷六、卷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显扬圣教论卷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参阅“三道”644、“四向四果”1683、“有学”2458、“见惑”2997、“阿罗汉”3692)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见道”的解释

  (术语)三道之一。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积三贤四善根之加行而生于世第一法无间之无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萨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智二障,谓之见道。于其时之无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也。二苦法智,断苦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三集法智忍,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也。四集法智,断集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五灭法智忍,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也。六灭法智,断灭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七道法智忍,断欲界道谛下见惑之智也。八道法智,断道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九苦类智忍,断上二界苦谛下见惑之智也。十苦类智,断苦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十一集类智忍,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也。十二集类智,断集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十三灭类智忍,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之智也。十四灭类智,断灭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十五道类智忍,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也。十六道类智,断道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也(忍者忍许之义,为信忍真理不起惑之位,故以之为断道。智者决定之义,为离惑已,正决定理之位,故以之为证道。欲界谓为法者,以此为现前所见之法故也。上二界谓为欲者,以其为欲界比类之法故也)。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为见道,最后道类智之一心摄于修道也。又小乘之成实宗,不别观四谛之行相,唯以空观无量刹那相续断三界之见惑,是名无相行,为见道也。若依大乘法相宗,则断证之真见道,立为一心,此十六心为真见道已后之相见道。俱舍论二十三曰:“见道者,苦法智忍为初,道类智忍为后。其中总有十五刹那,皆见道所摄,未见见谛故。至第十六道类智时,无一谛理未见。今见如习曾见,故修道摄。”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入圣之初,于四真谛推求明白名为见道。(中略)若依成实,入无相位名为见道。故彼论言,信法人,入见谛道,名无相行。世第一后须陀果前,空观无间名无相行。若依毗昙,苦忍已去十五心顷,名为见道。(中略)十六中前十五心,是须陀向,判为见道。末后一心是须陀果,见道不收。”又曰:“依成实宗见道之中有无量心,故彼文言,以无量心断诸烦恼中非八非九。言非八者,说见道中有无量心,相续断惑,破阿毗昙定说八忍。言非九者,说修道中有无量心,破阿毗昙于一一地定九无碍(即九解脱)。彼宗观有,有局别见易明故。何故成实说无量心?彼宗教空,空无分限,见难分故。”(己上小乘)。唯识论九曰:“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见理故亦名见道。”唯识述记十本曰:“见道者,唯在初地初入地心。”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见道”的解释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见道”的解释

瑜伽二十九卷十三页云:率尔智生,名为见道。暂时智起,卽能永断诸烦恼故。
  二解  如现观智谛现观中说。
  三解  成唯识论九卷八页云: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此有二种。一、真见道,二、相见道。如彼广释。又云: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四解  杂集论九卷一页云:云何见道?若总说,谓世第一法无间,无所得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由无分别奢摩他毗钵舍那等,为体相故。又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为其相。由此通达所取能取无性真如故。又遣各别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缘法智为相。云何遣各别有情假所缘法智为相。由此智,于自相续中,不分别我相故。不分别者,是除遣义。云何遣各别法假所缘法智为相?由此智,于自相续中,不分别色等法相故。云何遍遣二假所缘法智为相?由此智,于一切处,无有差别,不分别我,及法相故。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见道”的解释

为修行之阶位。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即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照其理的修行阶位。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作以后者则为圣者。其次,见道后更对具体的事相反覆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道,与见道合称有学道。相对于此,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意指既入究极之最高悟境,而达于已无所学之位。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贤、四善根等之准备修行(七方便)为始者,能生无漏智,而趋入见道。大乘则以初地为入见道,故称菩萨之初地为见道,第二地以上为修道,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无学道。唯识宗分见道为真见道、相见道二种。真见道者,体离虚妄,证唯识理,可引生根本无分别智,证悟真如之理,为断烦恼障、所知障的分别随眠烦恼之位。以上谓一心真见道说(又作顿证顿断说),以此为正义。相见道证唯识相,为于真见道后生后得无分别智,再观真如理之位,分为三心相见道与十六心相见道二种。三心相见道,即作三心,观非安立谛(观二空真如,非观四谛差别)之境,即:一、观察自己之肉体,体证我空。二、体证法空,证诸法皆无实体。三、观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体悟我空与法空之理。十六心相见道,即作十六心,观安立谛(观四谛之别相)之境。三心相见道含摄于真见道,故称三心真见道说(又作渐证渐断说)。见道行人已断见惑,得无分别智,然仍残留余障,故须于修道位再经数度修习无分别智,依序断除十重障,以至于第十金刚无间道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之种子,而证得无学果。以上三道若配合五位,则见道当配于通达位,修道当配于修习位,无学道当配于究竟位。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 - 于凌波居士著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见道”的解释

大乘菩萨,於初僧祗劫终,修四善根之加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名曰见道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见道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