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俱舍宗?俱舍宗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俱舍宗”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俱舍宗”的解释

  即依俱舍论而立之小乘宗派。我国十三宗之一。相对于成实宗被称为小乘空宗,俱舍宗则被称为小乘有宗。其学者被称为俱舍师。初由世亲入迦湿弥罗国学毗婆沙之义,其后根据大毗婆沙论,及参酌经量部之义,造阿毗达磨俱舍论,批判说一切有部传统之说。时有众贤论师,撰俱舍雹论,破世亲新说,又造阿毗达磨藏显宗论,显扬毗婆沙宗义。尔后,德慧、世友、安慧、陈那、称友、增满、寂天等诸师相继制疏,以释俱舍论,遂缔造说一切有部教义之新纪元。

  陈天嘉五年(564),真谛译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梵Abhidharmakos/abha^s!ya  ),又别作疏十六卷以释之,慧恺、慧净、道岳等亦相继制疏敷扬。唐永徽五年(654),玄奘再译,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世称新俱舍,即此宗所依之今本。玄奘门人神泰、普光、法宝等三师各撰疏以布衍其义,合称俱舍三大疏。又有怀素、圆晖等作疏记,一时讲习颇盛。惜唐以后,此宗遂绝不传,元世祖时,帝师八思巴造立彰所知论二卷,是为研究俱舍之最后余光。日本传入此宗始于齐明天皇四年(658),智通、智达等来华(唐)留学,回国后兼传俱舍论,未久即受玄昉等之邀请于兴福寺等刹盛行此学。大抵日本习此宗者多附属于法相宗而兼学之,今仅残存学派,宗名已不传。

  此宗除以俱舍论为主要论典外,所宗之经有四阿含等,论有七论及大毗婆沙论、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等。世亲造长行,以论理明晰,叙述顺序得宜,理长为宗,故赢得“聪明论”之美称。此宗教义旨在说明诸法因缘之正理,破外道凡夫着我之执见,以断惑入圣,永离三界系缚。为说明三界诸法,乃大别之为有为、无为二类;又区分为五位,细析成七十五法。亦即有为法包括色法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有法四十六种、不相应行法十四种,无为法则有三种,总成七十五法。有为法乃指万有中众缘聚集所作为,有生灭变迁之部分;无为法则指非因缘所作为,无生灭变迁,湛然常住之部分。此外,并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门。盖此宗批判一切有部所说诸法之体实有,贯穿三世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主张,而依经量部之义,提倡过去、未来无体论之说。认为生灭乃是刹那相续者,灭为现在必然之推移,不须其他之因缘促成,而生则必有生因,并以六因、四缘、五果等法门说明之。又概括迷悟之因果为苦、集、灭、道四谛,并以十二因缘法门说明生死相续无穷之理;立七方便、四向、四果以阐明转迷开悟之因果阶次。此外,特别论证在禅定状态下静悟四谛之理,可以达至解脱。[婆薮槃豆法师传、俱舍论光记卷一、俱舍论宝疏卷一、大唐西域记卷四、元亨释书卷二十七]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俱舍宗”的解释

  (流派)八宗之一。俱舍论之宗旨。印度小乘之区分有十八部,异论纷纷。如来灭后四百年之初,五百阿罗汉,依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之请,结集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由是十八部中萨婆多部之宗义确立。此论为由六足论之义而解释发智论者。故本宗之大义,集成于此。其后经五百年,世亲菩萨出世,初于萨婆多部出家,习其宗义,后学经量部,于自宗有所慊然。遂依大毗婆沙论作俱舍论,间间以经量部之意评破之。故自俱舍论之当意言之,则取舍折衷,为于十八部外出一机轴者,然既依婆沙论作之,摄其要义而无漏(故曰摄彼胜义,见上段俱舍论下),故举之属于萨婆多部也。此论在印度称为聪明论。内外之人共学之。在支那陈之真谛三藏先译之,称为俱舍译论。唐之玄奘更译之,称为俱舍论。门人光宝二师各有疏记三十卷。大便学者。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俱舍宗”的解释

  又名有宗,为八宗之一,因此宗乃依世亲菩萨所造之俱舍论而立宗,故名。 - 陈义孝编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俱舍宗”的解释

依俱舍论而立的小乘宗派,称俱舍宗。为我国十三宗之一,相对于成实宗被称为小乘空宗,俱舍宗则被称为小乘有宗。初由世亲入迦湿弥罗国学毗婆沙之义,其后根据《大毗婆沙论》,及参酌经量部之义,造《阿毗达磨俱舍论》,批判说一切有部的传统理论,时有众贤论师,撰《俱舍论》,破世亲新说,又造《阿毗达磨藏显宗论》,显扬毗婆沙宗义。尔后,德慧、世友、安慧、陈那、称友、增满、寂天等诸师相继制疏,以释《俱舍论》,遂缔造说一切有部教义的新纪元。



陈天嘉五年,真谛译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又别作疏十六卷以释之,慧恺、慧净、道岳等亦相继制疏敷扬。唐永徽五年,玄奘再译,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世称新俱舍,即此宗所依之今本。玄奘门人神泰、普光、法宝等三师各撰疏以布衍其义,合称俱舍三大疏。又有怀素、圆晖等作疏记,一时讲习颇盛。惜唐以后,此宗遂绝不传,元世祖时,帝师八思巴造《立彰所知论》二卷,是为研究俱舍的最后余光。此宗除以《俱舍论》为主要论典外,所宗之经典有四阿含等,论典有七论及《大毗婆沙论》、《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等。世亲造长行,以论理明晰,叙述顺序得宜,理长为宗,故赢得“聪明论”之美称。此宗教义旨在说明诸法因缘之正理,破外道凡夫著我之执见,以断惑入圣,永离三界系缚。为说明三界诸法,乃大别之为有为、无为二类;又区分为五位,细析成七十五法。亦即有为法包括色法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有法四十六种、不相应行法十四种,无为法则有三种,总成七十五法。有为法乃指万有中众缘聚集所作为,有生灭变迁之部分;无为法则指非因缘所作为,无生灭变迁,湛然常住之部分。此外,并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门。盖此宗批判一切有部所说诸法之体实有,贯穿三世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主张,而依经量部之义,提倡过去、未来无体论之说。认为生灭乃是刹那相续者,灭为现在必然之推移,不须其他之因缘促成,而生则必有生因,并以六因、四缘、五果等法门说明之。又概括迷悟之因果为苦、集、灭、道四谛,并以十二因缘法门说明生死相续无穷之理;立七方便、四向、四果以阐明转迷开悟之因果阶次。此外,特别论证在禅定状态下静悟四谛之理,可以达至解脱。 - 于凌波居士著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俱舍宗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