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语)二观本为破二执之一具佛法,故无论何宗,不失此意,然于自他宗对抗之上,有以空门空观为主而立者,有以有门有观为主而立者。即在小乘,一切有部宗为有门有观,成实宗为空门空观。特在大乘,如法相宗有门与三论宗空门之争,尤为著者。佛灭后一千载,印度之护法清辨二菩萨出,护法依弥勒之瑜伽论,释成唯识论,而张妙有之义(是法相宗)。清辨依龙树之中观论(三论之一)着掌珍论,而立真空之理(是三论宗)。佛地论四曰:“菩萨藏,佛灭后千载已前一味。千载已后,兴空有二论。”寄归传一述印度之大乘曰:“所云大乘,不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并咸遵圣教,孰是孰非?同契涅槃,何真何伪?意在断除烦惑,拔济众生,岂欲广致纷纭,重增沈结!”
在印度的大乘佛教中,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学派”,就诸法本质的一面来看,强调缘生之法,本无自性——即性空(亦即空性)。而无著、世亲一系的“瑜伽行派”,系就诸法的现象一面来看,认为“性空相有”(假有)。在印度佛教史上,空、有两派常处于对立状态,如清辨与护法对于依他起性的诤论,戒贤与智光对于空有的诤论。事实上,空与有二者,不是相破相斥,而是相辅相成,最后则是殊途同归。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