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苦谛?苦谛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佛学次第统编、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苦谛”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苦谛”的解释

  梵语duh!kha-satya,巴利语  dukkha-sacca。四谛之一。又称苦圣谛(梵duh!kha^rya  -satya  )。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在婆沙诸论中谓,此有漏诸果中,或生乐,或生非苦非乐(未必所生皆苦);此即说一切有部之诸师以乐受为实有,而以苦多乐少为苦谛之义;然经部则谓,诸蕴中全无乐受可言。成实论卷六行苦品第七十九(大三二·二八二中):“此三受皆苦谛摄,若实是乐,苦谛云何摄?又苦为真实,乐相虚妄。何以知之?以观苦心能断诸结,非乐心也,故知皆苦。”此即主张三界皆苦之说。

  另据显扬圣教论卷十五载,由于苦受、乐受、舍受等三受之相各有差别,故建立三苦之相,即苦苦之相、坏苦之相、行苦之相。亦即就有漏法“非可意”的苦受之运转而言,其体性为苦,故苦受必然即是苦;就“可意”的乐受之运转而言,于其坏灭之时,必感受苦,故乐受亦为苦;就“不可意非不可意”的舍受之运转而言,亦不免有生灭迁流之时,圣者观之,生起苦怖之心,故舍受亦为苦。由此三苦之相观之,是知一切有漏之法皆为苦。

  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大三一·七一九下):“所谓生苦乃至怨憎会苦,能显苦苦,顺苦受法,苦自相义故。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能显坏苦,已得未得,顺乐受法,坏自相义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能显行苦,不解脱二无常所随不安隐义故。(中略)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世间智境界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是胜义谛苦。”又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于顺苦乐、不苦不乐诸行中,由自相差别而建立世俗谛,由共相一味之苦而建立胜义谛。[增一阿含经卷十七、顺正理论卷五十七、显扬圣教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苦谛”的解释

  (术语)四谛之一。三界生死之果报,毕竟苦患,无有安乐之性,此理决定真实,谓之苦谛。见苦圣谛条。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苦谛”的解释

  四谛之一。见四谛条。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苦谛”的解释

  瑜伽六十四卷十页云:云何苦谛?谓生苦等;广说如前。若略说者;如说一切生杂染事,皆名苦谛
  二解  如苦谛有二种中说。
  三解  集论四卷一页云:云何苦谛?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又云:若有情世间,若器世间,业烦恼力所生故;业烦恼增上所起故;总名苦谛。如彼卷一页至八页广说。 - 朱芾煌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苦谛”的解释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苦患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谓三界生死之果报,毕竟为苦患而无安乐之性,此理决定真实,故谓苦谛。别则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二十五有者,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六道者,即地狱畜生饿鬼修罗及人天。虽然苦乐不同,毕竟生死相续。 - 明·杨卓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苦谛”的解释

四圣谛之一,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苦谛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