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ukha-vedana^,巴利语同。受,为领纳对境而觉苦乐之精神作用。乐受,即领受顺情之境,而觉身心适悦之精神作用。乃三受之一,五受之一。在三受中,谓于身、心有适悦感受。在五受中,于身之适悦感受,称乐受;于心则称喜受。然俱舍论卷三谓,第三静虑无身受,只有心受,安静而无分别,其适悦之受最重,故称乐受,不称喜受。[增一阿含经卷十二、卷四十二、成唯识论卷五、成实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七]
(术语)三受之一。领受顺情之境,使身心适悦者。唯识论五曰:“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大乘义章三本曰:“顺缘生适,名为乐受。”
三受之一。 - 陈义孝编
如受支差别中说。
二解 如二十一种受中说。
三解 成唯识论五卷十四页云:领受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
四解 法蕴足论九卷十页云:云何乐受?谓顺乐触所生身乐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受。复次修初、第二、第三静虑顺乐受触所起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受。
五解 集异门论五卷一页云:乐受云何?答:顺乐受触所生身乐、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谓乐受。复次修初、第二、第三静虑时,顺乐受触所生身乐、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谓乐受。 - 朱芾煌
为三受之一,五受之一。受,为领纳对境而觉苦乐之精神作用。乐受,即领受顺情之境,而觉身心适悦之精神作用。在三受中,谓于身、心有适悦感受。在五受中,于身之适悦感受,称乐受;于心则称喜受。然俱舍论卷三谓,第三静虑无身受,只有心受,安静而无分别,其适悦之受最重,故称乐受,不称喜受。见《成唯识论》卷五。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