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西南郊。据传建于三国吴赤乌五年(242),为康僧会之驻锡地,吴主孙权为祀奉佛舍利而建寺塔,赐名“龙华寺”。十年,七级之塔竣成。上记之说应属传闻,因上海静安寺亦有相同之传说,而梁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中并未见此说。又唐乾符二年(875)黄巢作乱,龙华塔毁于兵火;此说虽见于各种上海县志,然亦不出传说之范围。
据绍熙云间志、至元嘉禾志等所载,本寺乃张仁泰请忠懿王钱弘俶所建,旧称龙华寺,至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改称空相寺。又嘉靖上海县志载,僧筠(法云普筠)为龙华寺之开山祖。该寺经宋、元,至明永乐年间重修,复自空相寺改名龙华寺。其后?多次毁于战火,复经历代之重修,规模犹备。今有大雄宝殿、方丈室楼房、金刚殿、三圣殿、祖师殿等,为江南著名大寺院之一。
寺中龙华塔为上海唯一之佛塔,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为七层八角形之木塔,高约四十一公尺。塔之内部为砖心,砖心内部又有方形小室,外部为木造走廊,其结构与形式为宋代建筑样式。由于塔为八边形,而塔心之方室则为四边形,其方向每层调换四十五度,因而各层塔面之位置亦随之变换,使壁体与重量分布较为平均;而外观又参差错落,面面俱到。同时塔之砖栱额枋及鸳鸯交叉手栱等之设计,亦为宋代建筑之特征。[瀛壖杂志(王韬)、龙华讲话、龙华寺史、龙华寺藏经考、龙华寺略志(汤义方编)]
(寺名)茶香室丛钞曰:水经泗水篇注云: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据此,则龙华寺,实中国第一佛寺矣。
中国佛教寺院。位于上海市南郊。相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但据宋、元地方志书记述,皆称为北宋初吴越王所建。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空相寺。元末毁于兵燹。明永乐年间重建,复称龙华寺;嘉靖三十二年(1553)赐名万寿慈华禅寺;万历年间赐毗卢佛像、金印等,位列天台宗十刹之一。明末颓圯。清顺治年间,传临济宗第三十二世韬明禅师任住持时,曾扩建殿堂,今寺内花苑存其墓塔。咸丰、同治间又遭兵燹,经僧观竺等募化修复,从光绪元年(1875)至二十五年重建,中轴线上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五进殿院,两侧建有三层重楼的钟楼、鼓楼和偏殿。1957、1979年曾两度全面整修,古刹重光,海内外朝拜观光者甚众。
寺前有塔名龙华塔,相传亦为三国时创建。但据史料记载,乃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寺虽数度被毁,而塔幸未波及。明清两代,先后大修。20世纪初,该塔一度改建,但设计不伦,古塔减色。1954年经古建筑专家勘查设计,精心施工,又恢复宋代风格。砖木结构,七层八角,高40余米,顶有露盘、宝瓶等组成的刹杆,飞檐曲栏,雄伟壮观。(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