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ra^ks!asa。恶鬼之名。又作罗刹娑(罗刹婆为误写)、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梵ra^ks!asi^ ,又作罗刹斯)。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相传在楞伽岛(即锡兰)中,即有罗刹女国,此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义卷七等均有记载。又罗刹具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为暴恶可畏之鬼。
此外,罗刹亦为地狱之狱卒,职司呵责罪人。又称阿傍、阿傍罗刹、阿防、旁。其形状有多种,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
以上各类恶鬼性质之罗刹,于诸经中,偶亦转变成佛教之守护神,称为罗刹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骑白狮。又如十罗刹女即法华经陀罗尼品所说之守护神。
在密教,于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中,有罗刹众及女罗刹;于胎藏现图曼荼罗之外院西南隅有罗刹天,左右共有四童子,右侧二位为罗刹童男、罗刹童女。[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大智度论卷十六、慧琳音义卷二十五、慧苑音义卷下、大唐西域记卷十一]
(异类)R&amacron;k&sdotblw;asa,又具曰罗刹娑,罗叉婆。女曰罗叉私(R&amacron;k&sdotblw;asi)。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按罗刹本为印度古民族之名称。至雅利安人。遂成为畏恶之名词。又谓罗刹男。黑身朱发录眼。罗刹女。为绝美之妇人。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刹娑,或言阿落刹娑,是恶鬼之通名也。又云罗叉娑,此云护者,若女则名啰叉私。旧云啰刹,讹略也。”慧琳音义二十二曰:“啰刹娑,梵语食人恶鬼都名也。”法华玄赞二曰:“夜叉,此云勇健。(中略)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罗刹娑。”梵语杂名曰:“罗刹,梵名罗(引)察娑。”慧琳音义二十五曰:“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玄应音义十八曰:“罗刹或云啰叉娑,此云护王,若女则名啰叉斯。”
Raksa == 罗刹
living in the Ghost Path. Like Yaksa, they are evil and violent, but inferior to Yaksa.
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 - 陈义孝编
罗刹是楚语raksasa的音译,意为凶恶可畏,泛指恶鬼,最早见于古印度的宗教颂诗《梨俱吠陀》,传为当时土著之称。自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便成为恶鬼之称了。相传罗刹有男女之分。罗刹男形容狰狞,红发、绿眼、黑身。罗刹女妖艳而食人。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五说:“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据说罗刹居住在大海中。《法华经·普门品》说:“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清·蒲松龄据以写成小说《罗刹海市》,编入《聊斋志异》中。后亦用罗刹指恶人。如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第六则:“寺内止有二三十众僧人,都是茹荤饮酒的罗刹。”(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此云速疾鬼,又云可畏,亦云暴恶,或罗叉娑。此云护士,若女,则名啰叉斯。 - 宋·普润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