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名”与“字”之并称。有多种意义:(一)指一切事物之名称。(二)指能诠显事物之义者。与“名”同义。佛典中之“名字”多属此义。(三)指人之名与字号。
在佛教中,认为名字系一种假立施设,藉以诠显诸法之真实义,然其非为诸法之本体,故虚假而不实。依此,在经论中多用以称呼仅具名称而无实际者(即名与实不相符合者),如:(一)名字比丘,指未受具足戒或破戒之比丘。(二)名字沙弥,指二十岁至七十岁之沙弥。(三)名字罗汉,指无罗汉之实,而冒罗汉之名者。(四)名字菩萨,指菩萨五十二阶位中,起一念信心之十信位菩萨。(五)名字相,指由假立之名言所分别之相等。(参阅“名”2254)
(术语)梵语那摩N&amacron;ma,译曰名。阿乞史啰Ak&sdotblw;ara,译曰字。名者实名,字者假名,总为事物之名称也。法界次第上曰:“心如幻炎,但有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