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语muni,巴利语同。又作文尼、茂泥。即寂默(止静烦恼)、寂、贤人、仁、仙之意。乃谓尊贵殊胜之圣者或仙人。
muni 一语,于古印度梨俱吠陀时代后期已存在,意谓领受灵感,或指进入恍惚状态者、圣者、隐遁者、仙人、寂默行者等。至奥义书时代,以婆罗门四住期(梵a^s/rama )中之第三林栖期、第四游行期之修行者为牟尼,特别是指开悟之托钵游行的第四期圣者。
佛教中,牟尼亦有圣者、仙人、寂默者等意。依玄应音义卷十八之解释,牟尼,即通达内外而久居山林之修心学道者。如释迦牟尼(梵Sa^kya -muni )、拘那含牟尼(梵Kanaka -muni )等,即指圣者。阿育王在法敕文中,劝导僧俗诵读七经,其中之牟尼偈(梵Muni -ga^tha^ ),或为巴利本“经集”中之牟尼经(Muni-sutta),经中以牟尼为真实比丘之意。又巴利本法句经第二六八、二六九,称择善斥恶者为牟尼。巴利本小部经义释,以具有慧、知解等智者为牟尼,并列举在家牟尼、非家牟尼、有学牟尼、无学牟尼、辟支牟尼、牟尼牟尼等六种分别。
(二)梵语mauna,巴利语mona。又作牟那。系 muni 之形容词。亦指智,乃牟尼之性质。依小部经义释载,牟尼之智包括:慧、知解、简择、思察、贤明、善巧、辨别、慧灯、正见等。[巴利本中部优波离经]
(三)梵语mauneya,巴利语moneyya。又作牟尼位、牟尼性、牟尼行、寂默。该语在梨俱吠陀后期已出现。与上述之(二)意同。我国与日本,古来多以 muni 属事牟尼,mauneya属理牟尼。理牟尼,自原始佛教以来,有所谓三牟尼(巴ti^n!i moneyya^ni )之说,指身牟尼、语牟尼、意牟尼,又称三寂默。据集异门足论卷六之解释,谓无学之身律仪为身寂默,无学之语律仪为语寂默,无学之心为意寂默。[俱舍论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十、大日经疏卷一、卷十二、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末、异部宗轮论述记]
(术语)Nuni,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则悉多太子始入劫毗罗城时,使诸释子寂静无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称,又出家后常修禅行,而寂默无言,故从时人受牟尼仙之号。牟尼本为静止身口意三业之学道者之尊号,通于内外之称号也。毗奈耶杂事二十日:“是时菩萨乘四宝舆,无量百千人天翊从入劫比罗城。诸释迦子,体怀憍慢,立性多言。菩萨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王见之已,报诸臣曰:诸释迦子体怀傲慢,立说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应与太子名名曰:释迦牟尼。此是菩萨第二立名。”佛本行集经二十曰:“菩萨行路,谛视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玄应音义十八曰:“牟尼,经中或作文尼,旧译言仁,应云茂泥,此云仙。仙通内外,谓久在山林修心学道者也。”仁王经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业但寂默也。”理趣释下曰:“牟尼者,寂静义,身口意寂静,故称牟尼。”就理而解,则佛与三乘之圣人所证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称佛为牟尼,盖佛及阿罗汉之通称也。唯识论十曰:“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论十六曰:“无学身语业名身语牟尼,意牟尼即无学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无学,以阿罗汉是实牟尼,诸烦恼言永寂静故。”大日经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义,言佛身语心皆究竟寂灭过言语地。以对二乘小寂,不可为譬,故云大牟尼也。”同十二曰:“牟尼者,寂默义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绝。幽深玄远,不可以言说之。如是法界寂然大灭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净,故名牟尼也。”同十三曰:“牟尼,是佛都号也。”宗轮论述记曰:“牟尼者,此翻为寂。寂烦恼故,寂生死故,处大涅槃得寂灭故,寂诸戏论证真理故。”唯识述记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离言法也。或离过故名为寂默,通三乘解,成一切法性相离言不二法门,名为寂默。”
华译为寂,或寂默,或寂静等。 - 陈义孝编
1.沉默。2.沉默的圣者,指「佛陀」,如「大牟尼」。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