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buddha^nusmr!ti,巴利语buddha^nussati。即在心里称念法身佛(理念上之佛),观想具体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称念佛之名号,皆称为念佛,乃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其中,由理法念佛,称为法身念佛;于心思上浮现佛之功德及佛相,称为观想念佛;而口称佛名,则称为称名念佛、口称念佛。小乘之念佛偏重思念释迦牟尼佛,大乘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故所念之佛亦为数众多,常见者有念阿■佛、药师佛、弥勒佛、大日如来等。通常,念佛之对象,以阿弥陀佛为代表,故一提及念佛,一般皆以为念阿弥陀佛,且立即浮现佛之功德及其相好。
于阿含诸经中,念佛为三念、六念、十念之一。念佛,即指对释尊表示归敬、礼拜、赞叹、忆念之意。由念佛之功德,能使贪嗔痴不起,可生于天上,得入涅槃。
据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卷下、旧华严经卷七贤首品等,皆立有念佛三昧法,即:一心系念一佛之名号,且观想佛之三十二相好光明,及其于众中之说法,如此念念相续不断,则能于定中见佛,亦得以往生佛国。如净土宗以念阿弥陀佛为修行之法门,若行人愿往生佛国而至诚持念佛号,则于命终时,即能往生阿弥陀佛国(极乐世界),称为念佛往生。又阿弥陀佛之本愿,系使念佛之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故信解其本愿之念佛,称为本愿念佛;此乃由佛之智慧而起,故又称智慧念佛。日本净土真宗常引智慧念佛之说,又谓末法浊世之众生根机劣钝,不堪义解、持戒或观想等行,仅信称念弥陀名号以往生,此称愚钝念佛。至于不参杂其他行法,专心称名愿生净土者,称为专修念佛。若以自力精勤称名,则称自力念佛;反之,若以弥陀赐与之信心,自然促其念佛者,则称他力念佛。此外,称名念佛与观想念佛并行者,称为事理双修念佛。
于梵文本阿弥陀经中,念佛、念法、念僧之“念佛”,其最初之原语为 buddhamanasika^ra,后则演为 buddha^nusmr!ti。前者为“作意”(起心)之意,后者为“忆念”(意念)之意。又执持名号之原语为 manasika^ra,净土宗将其解为“称名”,然由原语实难见出此意。
兹将我国诸师对念佛之种种分类,列举如下;(一)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卷七,举出有相、无相二种念佛三昧,明示欲得无相念佛三昧者,应念法身佛,而欲得有相念佛三昧者,则念报身佛、化身佛。(二)智顗之五方便念佛门则举出五种念佛法门,其次第如下:(1)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指行者于念佛时,则必生起愿生净土之心。(2)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即一心观想佛之相好光明,以此光明照触一切罪障,令其悉皆消灭。(3)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指所观之佛,乃从自心而起,别无境界。(4)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指观想之心,亦无自相可得。(5)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行者趣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意识,蒙十方佛之加被护念,于此,则智门兴起,任运无碍,成就圆满功德。(三)澄观之华严经疏卷五十六,亦举出五种念佛法门,即:(1)缘境念佛门,(2)摄境唯心念佛门,(3)心境俱泯念佛门,(4)心境无碍念佛门,(5)重重无尽念佛门。(四)宗密之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则举出称名念、观像念、观想念、实相念等四种念佛。(1)称名念,专心称念佛名。(2)观像念,观念塑画等之佛像。(3)观想念,观想佛之相好。(4)实相念,观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实相。(五)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举出三世佛通念法,即:(1)念现在佛,专注一境而圆通三世。(2)念过去佛,知佛与众生乃迷悟之别,然二者之因果相同,无有二致。(3)念未来佛,生起一切众生平等而皆为未来诸佛之心。
此外,据传灯之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通疏卷五、智旭之蕅益宗论卷七等所举,将念佛分为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念三种(一)念他佛,即如念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之境,或念其身之相好,或念其法门、实相等,称为念他佛。此系庐山慧远等诸师所修之法门。(二)念自佛,即观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无体无性,离过绝非,具足百界种种性相,与三世诸佛平等无二,若观至历历分明而一心不乱,则三昧功成,豁然破除无明之障,而顿入明心见性之境。此系禅宗、天台宗等诸师所修之法门。(三)自他俱念,即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了知众生乃诸佛心内之众生,而诸佛即是众生心内之诸佛,二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此系永明延寿、楚石梵琦等诸师所修持之法门。
日僧源信之往生耍集卷下末,将念佛分为寻常、别时、临终三种。(一)寻常念佛,系指日常之念佛。(二)别时念佛,系指于特定时间、场所之念佛。(三)临终念佛,则指临命终时,等待佛陀来迎之念佛。其中,寻常念佛又可分为定业、散业、有相业、无相 业等四种。
此外,修行者为互相砥砺、同修念佛法门而结社集会者,称为念佛会、念佛讲、结社念佛。而修行念佛之堂宇,称为念佛堂。又长时相续之念佛,称为不断念佛、常念佛。静心凝神之念佛,称为定心念佛;以日常之散乱心念佛,则称为散心念佛。以念佛为每日必修之行,称为日课念佛。日常生活中,不论何时何地之念佛,称为长时念佛。称名多次,称为多念;仅念一声,称为一念。谓一声一声称名则可灭罪,称为念念灭罪。于昼夜六时礼拜念佛,称为六时念佛。于寒冷中巡行念佛,称为寒念佛。大声称名念佛,称为高声念佛、大念佛。又将称名配合于音乐而行,系始自唐代法照之五会念佛(配合五音曲调,分为五层次之念佛),此类附曲调以称扬佛名者,称为引声念佛、甲念佛;如以歌唱般之唱咏念佛,则称为歌念 佛。若扣击钲、鼓而边跳踊边念佛者 , 称为踊念佛。
我国佛教之赞颂、歌咏,乃佛“五会念佛”逐渐演变成为一般寺院中之梵呗。目前在台湾之梵呗,大约可分为二大派,即:(一)海潮音,属于大陆北方系统。(二)鼓山音,属于大陆南方系统。此鼓山音据传为福州鼓山寺所传。
其他尚有摄心念佛、数息念佛、参究念佛、看话念佛、释迦念佛、观音念佛、药师念佛、弥勒念佛等多种念佛法门。总之,念佛之真义,在由口念佛而进入心念佛,念念不忘,亦即此“念”是佛,则念念成佛。[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那先比丘经、佛藏经卷上念佛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一、摄大乘论卷下、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卷九念佛品、分别功德论卷二、观念法门、思惟略要法](参阅“五会念佛”1166、“天台宗”1342、“梵呗”4635、“净土宗”4684、“禅宗”6455)
(术语)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三有相念佛,即上之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也。四无相念佛,即上之实相念佛也。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无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体,则为定散与实相之三种。顾就总之念佛而论,念佛之言,虽通于定散事理,然净土门所劝者,乃属于散业之称名,事之念佛也。其次就别言之,乃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也。此时于观佛之中,摄观想与实相之二种念佛,因之称名念佛,单名之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对称是也。念佛专取称名者,乃净土门一家之洪范,于念声是一之释而知之。今念佛之言,虽通于诸佛,而诸大乘之说,独限于阿弥陀佛也。往生要集下末曰:“明寻常念相者,此有多种,大分为四:一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二散业,谓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偏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业,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是名无相业。”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起信论曰:“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往生要集中本曰:“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有三种,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中称念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是在静坐之中观念佛的相好功德;实相念佛是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 - 陈义孝编
念佛吃斋,是佛教信徒的基本特征和较普遍的修行方法。《观佛三昧经·十观佛密行品》谓:“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念佛就是一心专注地观想佛(也指菩萨)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诵佛的名号。据说,念佛可以消除烦恼、业障。原始佛教一般专念释迦牟尼佛,后起的大乘佛教则主张念十方世界诸佛。其中,净土宗又主张念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包括阿弥陀佛的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如著名的净土经《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包括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其中,最流行的是持名念佛。这也是净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卧皆可念佛,有时默念,有时出声。强调佛号要从心起,从口出,从耳入,念得历历分明,一心不乱。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念佛的归俗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清·省庵《观修净土诗》云:“劝君念佛归西去,利比娑婆万信赢。”又如老舍《茶馆》第二幕:“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
一、称名念佛 口称佛名也。
二、观想念佛 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
三、实相念佛 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
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
一、定业念佛 即上之观想念佛也。
二、散业念佛 即上之称名念佛也。
三、有相念佛 即上之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也。
四、无相念佛 即上之实相念佛也。
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无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体,则为定散与实相之三种。顾就总之念佛而论,念佛之言,虽通于定散事理,然净土门所劝者,乃属于散业之称名,事之念佛也。
其次就别言之,乃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也。此时于观佛之中,摄观想与实相之二种念佛,因之称名念佛,单名之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对称是也。念佛专取称名者,乃净土门一家之洪范,于念声是一之释而知之。
往生要集曰:“明寻常念相者,此有多种,大分为四:一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二散业,谓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遍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业,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是名无相业。”
“念佛三昧”有二种:
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此等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
念佛三昧经云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 明·杨卓
有三种,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