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nida^na,巴利语同。意译为因缘、缘起。因由、起源之义。乃十二部经之一。即经典中,说明佛陀说法及制定戒律之由来缘起者。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谓尼陀那有三义,即:(一)应请说教,(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说法。
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二五·三○七中):“尼陀那者,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杂阿含经卷八、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慧苑音义卷上]
(术语)Nid&amacron;na,译曰因缘,缘起。十二分经之一。说佛之说法缘起由序者。诸经多有通别二序,所谓别序者,尼陀那也。智度论三十二曰:“尼陀那者,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有人问:故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慧苑音义上曰:“尼陀那,此云因缘。然有三类:一说请而语,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说法也。”开宗记一本曰:“尼陀那,此云缘起,或云因缘。”
此云因缘。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生曰:因谓先无其事,而从彼生也;缘谓素有其分,而从彼起也。故因亲而缘疏,缘觉根利,通观三世有因有缘,是名因缘。初观过去,无明缘行。言无明者,不了法界,邪见妄执,常在闇冥,故曰无明。因烦恼惑,起于三业,造作诸法,故名为行。由兹惑业,感现五果,识缘名色,六入触受,所谓从行生心。投入母腹,流爱为种,纳想在胎,分别诸法,此名曰识。识但有名,凝滑属色,四七渐坚,故号名色。六根开张,名为六入。从出母胎,至三四岁,对缘取尘,未别苦乐,名之为触。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受觉苦乐中庸三境,既能了别,故名为受。复从果报,起爱取有三支惑业,成现在因。从十四五,至十八九,贪种种境,如渴求饮,故名为爱。十九已后,年既长大,贪欲转盛,不藉身命,能有所取,故名为取。爱取体同,胜劣有异,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牵生三有,故名为有。由此因故,感于未来二种果报,谓生老死。后阴始起,故名为生;住世衰变,故名为老;最后败坏,故名为死。是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曰缘。因缘相续,则往还无际;若了无明,生死自息,是为缘觉出世之要术也。 - 宋·普润法云
此云因缘。妙玄云:修多罗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因缘。 - 宋·普润法云
为音译,义译为「因缘」,另译为「天本经」,经的十二种分类(十二分教)之第十类,成立于部派分化后。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