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1943)江西宜黄人。字竟无,一字渐吾。早岁刻苦治学,博览诸子百家,中日甲午战起时,感于杂学无济于国事,乃专治义理之学,欲以之挽救时弊。三十四岁,赴南京师事杨仁山,得闻华严法界之旨,归信佛教,入祇洹精舍,潜心经论,致力佛学。年三十六,母亲病逝,遂将肉食、色欲一并断绝。自云学佛与他人异,每于悲愤而后有学。曾留学日本,返国后任两广优级师范教员。其后再赴南京从杨仁山游,杨氏临殁,以金陵刻经处相嘱。民国元年(1912),与李证刚等倡设佛教会,主张政教分离、沙汰庸僧,可惜事与愿违,未能成功。
氏于佛学,初读大乘起信、华严、楞严。年逾四十,转攻法相唯识、瑜伽师地等,更由大智度论而般若、涅槃;久之,则专尚法相唯识,扬弃华严,以为大乘起信论、楞严经均为伪书。同时会通儒佛,所刊行中庸传、孔学杂志、四书读等,皆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学术界尊为“佛学大师”。
民国十一年,在南京创立“支那内学院”,讲“唯识抉择谈”,吕澄、汤用彤、王恩洋、黄忏华、熊十力等人皆尝游学于其门;名学者梁启超、梁漱溟、章太炎等人亦与之相过从。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时,特往面晤,畅谈一夕,惊佩不已。十四年开办法相大学,设特科,然以时局停办。复编纂藏要三辑,方便学佛。抗战期间,迁内学院于四川江津,仍讲学、刻经不辍。民国三十二年二月,氏以肺炎病逝于蜀院,享年七十三岁。门人总辑其遗文三十余卷,成“竟无内外学”一书行世。政府播迁台湾后,该书未见流通。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觅得其书之大部分,出版欧阳大师遗集四册(二十五开)三千余页,其名著“唯识抉择谈”、“对空有诸宗典籍之叙论”、“瑜伽师地论叙”,及“支那内学院院训释”等,皆包含于其中。
氏重视在家佛教,贬斥出家佛教,民国七年发表之支那内学院简章总纲第一条云:“本内院以阐扬佛教,养成弘法利世之才,非养成出家自利之士为宗旨。”同出于杨仁山之门之太虚大师乃撰“关于支那内学院文件之摘疑”以驳斥之,由是乃开启太虚大师与内院法义之诤,太虚大师并陆续撰佛法总抉择谈、竟无居士学说质疑、论法相必宗唯识、再论法相必宗唯识等文往复质辩之。
杨仁山的弟子,是民国初年的唯识学大家。渐字竟无,以字行,江西宜黄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一),以优贡出身任广昌县教谕,受同乡桂伯华的影响,依杨仁山学佛,宣统三年,杨仁山病逝,竟无承师遗命,主持金陵刻经处。民国十一年创设“支那内学院”,附设“法相大学特科”,专弘法相唯识,不涉他宗。门下弟子,皆一时之选,故有宜黄大师之称。竟无天资绝高,慧解超人,读书目十行下。内学院藏书万卷,多经他亲手校勘。他不但精研法相唯识,且穷究般若涅槃。他在唯识学上的成就,有唐以来第一人之誉。他在唯识学上的代表作,是唯识抉择谈。
民国二十六年中日战争开始,京沪告急。竟无率员工学生运经书溯江而上入蜀,在四川江津成立支那内学院蜀院,继续刻经讲学,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病逝,世寿七十五岁。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