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定海县东海中之舟山群岛。又称补陀山、补陀洛迦山、梅岑山、小白花山。为观世音菩萨之圣地。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唐以前传有梅福、葛洪寄隐修道,故又称梅岑山。唐大中年间(847~860),有一印度僧至此自焚十指,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僧慧锷从五台山持观音像归国时,船行至该地,辗转不前,乃就地建宝陀寺供养,而仿印度观音住地之补陀落迦(梵Potalaka )取名。南宋以降,历朝布施财物颇多,宝寺林立,僧徒日众,遂成大道场。古来祈求航海安全之例频繁,朝拜亦甚盛行。
南宋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嘉定七年(1214),又规定该山以供奉观音为主。历朝相继兴建寺院,一度有寺院、庵堂、茅蓬二一八所,僧尼二千余人。其中著名者有三大寺、七十二小寺。佛寺始立于五代后梁贞明年间( 915~920),全山纵横十八公里左右。三大寺为普济寺(前寺)、法雨寺(后寺)、慧济寺。每年春夏之交,由各地前来普陀进香避暑之善男信女络绎于途,成为江南诸省香火最盛之佛寺。
普济寺僧侣之众,范围之广,居全山之冠。该寺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称为宝陀观音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大殿,并赐寺额“普济群灵”,寺因以名。寺中大殿供有金身释迦塑像,寺门外有石桥荷池、钟楼、盘陀石、御碑亭等名胜。
法雨寺依山建筑,位居普陀后山,寺中观音殿内供奉一尊大理石雕之观世音像,体态曼妙,神情凝重,予人以亲切之感,为一杰出之艺术作品。慧济寺昔称“不肯去庵”,建于宋神宗时,历代屡加修筑始成巨刹。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等属临济宗、曹洞宗。
普陀山绝顶之白华山俗称佛顶山,
由山麓至白华顶有二千余石级,山腰有云拂石,上刻“海天佛国”四字。慧济寺即在白华顶下,与前后寺并称为普陀三大丛林。普陀山四面环海,山中岩峰洞窟天然形成,玲珑耸峭,奇险诡幻,不一而足。海潮声与山上寺观梵音交相合鸣,构成一幅海天佛
国之奇境。
(地名)四大名山之一。见普陀落伽山条。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亦称补陀洛迦。在浙江普陀县。相传为观音菩萨应化的道场。唐以前传有梅福等寄隐修道,故又名梅岭山。据佛教传说,唐大中年间有一鳊僧人来此,亲睹观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故称此地为观音显圣地。佛经有观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说,因略以称岛。唐大中十二年(858,一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惠萼(一作惠锷)礼五台山得观音像,归国时舟过普陀山遇风不能进,遂留像归安开元寺(今称“不肯去观音院”)。自北宋以还,该山观音信仰盛行,寺院渐增,僧众云集。元《补陀洛迦山传》仅提到宝陀寺、潮音洞、善财洞、盘陀石、三摩地、真歇庵等几处,可见寺庙不多。南宋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归于禅宗。明清三代相继兴建寺院,至清末遂有三大寺、七十余庵堂与一百多处茅蓬。
主要寺院有:1、普济寺。为普陀最大的寺院。传为真歇禅师初住之寺,后有慧辉、普济、怀信、祖铭等相继主持,几经兴废。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敕建圆通宝殿并赐额。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敕建佛殿,三十八年重修大殿,赐寺额“普济群灵”,改名普济禅寺。现存大殿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阁堂庑200余间,为山中供奉观音大士之主刹。2、法雨寺。明万历八年大智真融创建,名海潮庵。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兴修大殿等,赐额“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续有兴建,现存殿宇245间。3、慧济寺。亦称佛顶山寺。明初僧慧圆结茅山顶,创立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扩庵为寺,名慧济寺。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与普济、法雨并称为普陀三大寺。此外尚有洪筏堂、锡麟堂、药师庵、澄心庵、息来庵、三圣庵、文昌阁及妙峰庵、悦岑庵、鹤鸣庵、大乘庵、长乐庵、长生庵、双泉庵、常明庵、逸云庵、伴云庵等。(林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