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菩萨地至佛地间之行位。包括种性地、解行地、净心地、行迹地、决定地、决定行地、毕竟地七位。(一)种性地,乃佛道之因种成就不坏。(二)解行地,依次前进修方便行,于出世道得行解。以上二地于大乘义章唯作菩萨地前之位;华严孔目章卷二则定种性地为十解以前,解性地为十行、十回向。(三)净心地,即初地。入此地者,实际上已证一分真如,离无明住地之惑,从而对菩提净信希望。(四)行迹地,即二地以上乃至七地,于此间起修道。(五)决定地,即第八地。至此地者,决定趣向无上菩提。(六)决定行地,即第九地。乃由前地再向上增进。(七)毕竟地,即第十地及如来地。第十地中因行圆满,如来地中果德已极,故称毕竟地。[菩萨地持经卷十、大乘义章卷十二]
瑜伽四十九卷一页云: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地。第七一种,菩萨、如来、杂立为地。何等为七?一、种姓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如是七种菩萨地中,最后一种,名为杂地。前种姓住,名种姓地。胜解行住,名胜解行地。极欢喜住,名净胜意乐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种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名行正行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名决定地。此地菩萨,堕在第三决定中故。无碍解住、名决定行地。最上成满菩萨住、及如来住,名到究竟地。如来住地,于后建立佛法品中,当广演说。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