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七种颠倒事理之妄见。即:(一)想倒,即非理之想。(二)见倒,即邪见。 (三)心倒,即妄心邪识。(四)于无常常倒,即于世间无常之法而起常见。(五)于苦乐倒,于世间之诸苦而起乐见。(六)于不净净倒,于世间之不净法而起净见。(七)于无我我倒,于世间之无我法而起我见。[瑜伽师地论卷八]
(名数)瑜伽论八谓: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常倒。五,于苦乐倒。六,于不净净倒。七,于无我我倒。是合前之三颠倒与四颠倒者。
瑜伽八卷五页云:烦恼颠倒摄者:谓七颠倒。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常倒;五、于苦乐倒;六、于不净净倒;七、于无我我倒。想倒者:谓于无常、苦、不净、无我中,起常、乐、净、我、妄想分别。见倒者:谓卽于彼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着。心倒者:谓卽于彼所执着中,贪等烦恼。当知烦恼,略有三种。或有烦恼,是倒根本。或有烦恼,是颠倒体。或有烦恼,是倒等流。倒根本者:谓无明。颠倒体者:谓萨迦耶见,边执见一分,见取、戒禁取、及贪。倒等流者:谓邪见、边执见一分,恚、慢、及疑。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净净倒。戒禁取,是于苦乐倒。贪,通二种。谓不净净倒,及于苦乐倒。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