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七方便?七方便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佛学次第统编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七方便”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七方便”的解释

  (一)声闻入见道以前之七位。又称七方便位、七贤、七贤位、七加行位。分别为: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参阅“七贤”120)

  (二)天台宗涉于诸教立有二种。(一)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谓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及藏教、通教、别教之菩萨乘。(二)依断见、思二惑而立者,谓藏教之声闻、缘觉,通教之声闻、缘觉、菩萨,与别教、圆教之菩萨。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七方便”的解释

  (名数)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详见七贤条。[囗@又]天台涉于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第二为藏教之声缘二人,通教之声缘菩三人与别教之菩萨,圆教之菩萨也。是在断见思二惑上立之。见七帖见闻。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七方便”的解释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证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嗔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七方便”的解释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 陈义孝编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七方便”的解释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证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
  一、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
  二、多嗔者以慈悲观治之
  三、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
  四、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别相念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暖位  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虽火未现先得暖气,故名暖位。
  五、顶位  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所至此,渐明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 明·杨卓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七方便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