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七佛通戒偈?七佛通戒偈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七佛通戒偈”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七佛通戒偈”的解释

  乃指过去七佛通戒之偈颂。迄今仍为佛教徒所传诵。此偈之义,依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大二·五五一上):“四阿含义,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因诸佛出世之初,弟子清净,不须别制禁戒,但以一偈通为禁戒,故又称通戒、略戒。又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载,过去七佛之偈颂为:(一)毗婆尸佛: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二)试结(尸弃)佛:若眼见非邪,慧者护不着,弃捐于众恶,在世为黠慧。(三)毗舍罗婆(毗舍婆)佛: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于食知止足,座床亦复然,执志为专一,是则诸佛教。(四)拘楼孙佛:譬如蜂采花,其色甚香洁,以味惠施他,道士游聚落,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五)拘那含牟尼佛:执志莫轻戏,当学尊寂道,贤者无愁忧,当灭志所念。(六)迦叶佛: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七)释迦牟尼佛:护口意清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后世佛教所通用之通戒偈乃迦叶佛之偈,但文字上略有不同,即增一阿含陉卷一阿难所引“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句。[出曜经卷二十五、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十四、有部毗奈耶卷五十、四分律卷三十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七佛通戒偈”的解释

  (术语)谓之通戒或略戒。诸佛出世之初,因弟子清净,不须别制戒禁,但以一偈通为禁戒,故曰通戒或略戒。即七佛各有一通戒也。增一阿含经四十四十不善品,谓第一毗婆尸佛偈(百岁中但说一偈):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第二式诘佛偈(八十年中但说一偈):若眼见非邪,慧者护不着。弃捐于众恶,在世为黠慧。第三毗舍罗婆佛偈(七十年中说一偈半):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于食知止足,床座亦复然。执志为专一,是则诸佛教。第四拘楼孙佛偈(六十年中说二偈):譬如蜂采华,其色甚香洁。以味惠于他,道士游聚落。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第五拘那含牟尼佛偈(三十年中说一偈):执志莫轻戏,当学尊寂道。贤者无愁忧,常灭志所念,第六迦叶佛偈(二十年中但说一偈):“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第七释迦佛偈(十二年中但说一偈):“护口意法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他人道。”又散见于四分律戒本,五分律戒本及法句经。所记虽略异,而原偈文之同一,则无疑。增一阿含经一曰:“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此偈,诸恶莫作云云。”即七佛中迦叶佛之偈(法句经原本第十二章第百八十三偈)也。法华玄义二,亦有“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云云。”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七佛通戒偈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