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乘俱舍宗所立。为“七圣”之对称。谓声闻入见道以前之七方便位。又作七加行位。即:(一)五停心位:修不净、慈悲、缘起、界分别、数息等五观,顺次对治贪、嗔、痴三毒及着我、散乱等五障。(二)别相念住位:于身、受、心、法等四项所缘,观其自性与共相,以治净、乐、常、我四颠倒。(三)总相念住位:总观身、受、心、法,修非常、苦、空、非我之行相。(四)暖法位。(五)顶法位。(六)忍法位。 (七)世第一法位,具观三界四谛之境,修十六行相,遂至生世间最胜之善根之位。前三位为三贤,又称外凡;后四位为四善根,又称内凡。以未生无漏智,不能名圣;而以入正性离生之方便加行位故,又称七方便、七加行。法相宗立五位,以最初资粮、加行二位,总名七方便位。[大乘义章卷十七本、法华经玄义卷四下、华严五教章卷二]
(二)大乘所谓之七贤,即(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此七贤皆于地前调心顺道,故称为七贤。[仁王经天台疏卷上]
(名数)又曰七方便位。亦曰七加行位。小乘见道以前之修行位也。总称见道以前为贤位,见道以后为圣位。贤位中有七位: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住,三、总相念住,谓之三贤位,四、煗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谓之四善根。此中有通别二名,通者,皆称为七贤,皆称为加行位。别者前三位为三贤。后四位为四善根,或四加行位。今则对于后之七圣位,而总称七位为七贤位。见四善根条。[囗@又]有大乘之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曰:“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名数)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住,三总相念住,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即通三贤与四善根(后之四)而为七贤。见玄义四下。
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谦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后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日:“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