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七种礼佛?七种礼佛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七种礼佛”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七种礼佛”的解释

  据法苑珠林卷二十仪式部第七载,中印度勒那摩提三藏传来七种礼佛之法,有是非浅深之不同,欲令人知其中我慢与求名二种礼之非,而归于身心礼等五种之正。七种礼佛即:(一)我慢礼,谓人礼佛,身虽设拜,而内怀我慢。(二)求名礼,又作唱和礼。谓人礼佛,但为要其修行名誉,而实无殷重之心。(三)身心礼,谓人礼佛,口唱佛名,心存佛之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无有异念。(四)发智清净礼,谓人礼佛,慧心明利,达佛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礼一切诸佛即是礼一佛,以诸佛法身,体本融通,故礼一拜,遍通法界。礼佛如是,礼法、礼僧亦同。(五)遍入法界礼,谓人礼佛,想自己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通诸佛,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现像,镜无不照,影无不现,如是正观,则功归法界,德用无边。(六)正观修诚礼,谓人礼佛,摄心正念,虽对佛身,即是自礼自身佛。(七)实相平等礼,谓人礼佛,前正观中,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七种礼佛”的解释

  (名数)勒那三藏Ratnamati,对于北方之俗,不习礼佛,教以七种礼佛。混是非浅深,皆教人心之我慢使归于正法也。一、我慢礼,身虽设拜,然无敬心,外观似恭,而内怀我慢也。二、求名礼,欲得修行之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口称佛名,而心实驰求外境也。三、身心礼,口唱佛名,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而无异念也。四、智净礼,慧心明利,达于佛之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也。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诸佛之法身,本来融通,故一拜之礼,遍通法界也。五、遍入法界礼,自己身心等之法,不离本来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原无增减。礼一佛,则通于诸佛也。六、正观修诚礼,虽摄心正念,对于佛身而自礼自身之佛也。以一切众生皆有觉性与佛平等也。随于染缘有迷己性,妄认为恶,明知此理,则得解脱。七、实相平等礼,前正观中,仍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自无他无,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也。法苑珠林二十曰:“有西国三藏,厥号勒那,睹此下凡,居在边鄙,不闲礼仪,情同猴马,悲心内溢,为翻七种礼法。(中略)从粗至细,对粗为邪,对细为正,故阶级有七,意存后三也。”云云。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七种礼佛”的解释

  [出法苑珠林]  谓天竺勒那三藏。睹此方俗。不习礼佛之仪。遂传此七种之法。虽通云礼佛。而有是非浅深不同。盖欲令人知我慢求名二种之非。而归于身心礼等五种之正。从浅至深。修行获益。故有七种礼佛之名也。(勒那。梵语具云勒那摩提。华言实意。中印度人也。)一我慢礼谓人礼佛。身虽设拜。无有敬心。外睹似恭。内怀我慢。是名我慢礼。二求名礼。二求名礼(又名唱和礼。)谓人礼佛。但为要其修行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而实无殷重之心。是为求名礼。又名唱和礼者。谓口虽称唱 - 明·一如等 撰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七种礼佛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