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忍辱?忍辱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英汉对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俗语佛源、法相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忍辱”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忍辱”的解释

  梵语ks!a^nti,巴利语khanti,西藏语  bzod-pa。音译羼提、羼底、乞叉底。意译安忍、忍。忍耐之意。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载,忍辱含不忿怒、不结怨、心不怀恶意等三种行相。佛教特重忍辱,尤以大乘佛教为最,以忍辱为六波罗蜜之一,乃菩萨所必须修行之德目。  

  声闻、缘觉二乘与菩萨虽皆行忍,其意大别,优婆塞戒经卷七羼提波罗蜜品谓二乘所行之忍辱,唯为忍辱,非波罗蜜,菩萨所行之忍辱则特称忍辱波罗蜜(梵ks!a^nti  -pa^ramita^  ,意译忍度)。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安忍波罗蜜多品亦谓行观一切皆空之安忍,称为安忍波罗蜜,除外则为安忍;又存有自他或善恶分别之安忍仅为安忍,无此等分别则称安忍波罗蜜。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记载忍辱波罗蜜之类别,包括耐怨害忍(能忍受他人所作之怨害)、安受苦忍(能忍受所受之众苦)、谛察法忍(能审谛观察诸法)等三种。又十善行中有忍辱行,即指忍受各种侮辱恼害而不起嗔恨心之修行。[长阿含经卷二十一战斗品、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九福田相品、十诵律卷五十七、摄大乘论本卷中、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大乘义章卷十二](参阅“六波罗蜜”1273、“波罗蜜”3445)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忍辱”的解释

  (术语)梵语羼提K&sdotblw;&amacron;nti,译曰忍辱,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六波罗蜜之一。法界次第下之上曰:“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维摩经佛国品曰:“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注“肇曰:忍辱和颜,故系以容相,而岂直形报而已。”

【英汉对照词典】对“什么是忍辱”的解释

Endurance  ==  忍辱

See  Patience.

【英汉对照词典】对“什么是忍辱”的解释

Patience  ==  忍辱

endurance,  the  third  Paramita.  There  are  groups  of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ten  and  fourteen,  indicating  various  forms  of  patience,  equanimity,  repression,  forbearance,  both  in  mundane  and  spiritual  things.  Patience  refers  to  bearing  insult  and  distress  without  resentment.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忍辱”的解释

  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 - 陈义孝编

【俗语佛源】对“什么是忍辱”的解释

  梵语ksanti,音译“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所谓“六度”(又名六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这在佛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维摩诘经·佛国品》说:“忍辱是菩萨净土。”《法华经·序品》说:“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这就是说,修忍辱的人,能够忍受外来的一切侮辱和恼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像《大集经》中所说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俗话说:“逆来顺受”(语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十二),也就是这个意思。对出家修行者来说,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修“忍辱”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断烦恼。如果修行者对于外来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产生烦恼。这就没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关系到他一生修持的成败。今引申为有事业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击和困难而不能忍受,则将一事无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见《论语·卫灵公》)。忍辱一词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中引申为“忍辱负重”,形容一个人忍受屈辱并承担重任。(无名氏)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忍辱”的解释

  瑜伽九十二卷十六页云:言忍辱者:谓于他怨,终无返报。 - 朱芾煌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忍辱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