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三种系缚,缚,烦恼之别名。盖贪嗔痴三不善根,系缚众生,令其不自在,故称为缚。即:(一)贪缚(梵ra^ga -bandhana ),引取之心,称为贪。众生于五尘可意之境,贪染生着,起诸惑业,因被缠系,不得解脱。(二)嗔缚(梵dves!a -bandhana ),忿怒之心,称为嗔。众生于五尘违意之境,忿怒生嗔,起诸惑业,因被缠系,不得解脱。(三)痴缚(梵moha -bandhana ),迷惑之心,称为痴。众生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缠系不息,不得解脱。[俱舍论卷二十一、瑜伽师地论卷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华严经孔目章卷三]
(名数)贪嗔痴之三者。俱舍论二十一曰:“缚有三种:一贪缚,谓一切贪。二嗔缚,谓一切嗔。三痴缚,谓一切痴。何缘唯说此三为缚?由随三受说缚有三,谓于乐受贪缚随增,所缘相应俱随增故,于苦受嗔,于舍受痴,应知亦尔。”
(术语)谓贪嗔痴之烦恼系缚。俱舍论二十一曰:“缚有三种:一贪缚,二嗔缚,三痴缚。”入阿毗达磨论上曰:“契经中复说三缚:一贪缚,谓一切贪,如受结相说。二嗔缚,谓一切嗔,如恚结相说。三痴缚,谓一切痴,如无明结相说。”
[出华严孔目] 一贪缚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众生于五尘可意之境。贪染生着。起诸惑业。因被缠系。不得解脱。故名贪缚。(五尘者。色尘。声尘。香法。味尘。触尘也。)二嗔缚忿怒之心名为嗔。谓众生于五尘违意之境。忿怒生嗔。起诸惑业。因被缠缚。不得解脱。故名嗔缚。三痴缚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众生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缠绵不息。故名痴缚。 - 明·一如等 撰
三种的缠缚,即贪嗔痴的烦恼。 - 陈义孝编
瑜伽八十九卷六页云:复次由为贪缚所缠缚故;于能随顺乐受境界,心不能舍。如是瞋缚所缠缚故;于能随顺苦受境界,心不能舍。由愚痴缚所缠缚故;于能随顺非苦乐受中庸境界,心不能舍。由此因缘,故立三缚。
二解 俱舍论二十一卷三页云:已辩结;缚云何?颂曰:缚三、由三受。论曰:缚有三种。一、贪缚。谓一切贪。二、瞋缚。谓一切瞋。三、痴缚。谓一切痴。何缘唯说此三为缚?由随三受,说缚有三。谓于乐受,贪缚随增。所缘、相应、俱随增故。于苦受、瞋,于舍受,痴,应知亦尔。虽于舍受,亦有贪瞋;非如痴故。约自相续乐等三受,为缚所缘,作此定说。
三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十一页云:然契经中,复说三缚。一、贪缚。谓一切贪。如爱结相说。二、瞋缚。谓一切瞋。如恚结相说。三、痴缚。谓一切痴。如无明结相说。 - 朱芾煌
缚者,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于人,不得自在,故曰缚。缚有三,即:
一、贪缚 二、嗔缚 三、痴缚
何缘唯说此三为缚?由随三受,说缚有三。谓于乐受,贪缚随增,所缘相应,俱随增故。于苦受嗔,于舍受痴,应知亦尔。虽于舍受,亦有贪嗔,非如痴故。约自相续,乐等三受,为缚所缘,作此定说。 - 明·杨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