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别八识为三种,是为三识。此系四卷楞伽经卷一所说。(一)真识,指自性清净真净之识,即净分之第八阿赖耶识;此识能了别真实之自体。(二)现识,指所藏之种子变现根身与世界之识,即染分之第八阿赖耶识;然亦有以第七末那识能了别妄相,而别为妄识者。(三)分别事识,指起六尘等诸境分别之识,即六、七二识;然亦有以前六识能了别事相,而别为分别事识者。此外,十卷楞伽经卷二亦举出转相识、业相识、智相识等三识之说。[维摩经玄疏卷五、中观论疏卷七本、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大乘义章卷三末、卷十三](参阅“八识”316)
(二)指天台宗所立九识之后三识,即第九清净识之阿摩罗识、第八无没识之阿赖耶识与第七分别识之末那识。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大三九·四上):“云何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中略)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又法华玄义卷五下以此三识类通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且广亘十种三法,亦即三识、三轨乃至三道,皆同体异名,同为三千三谛圆具之妙法,是故法法圆通融即。[法华玄义释签会本卷五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法华玄义私记卷五末](参阅“十种三法”483、“三轨”591、“阿摩罗识”3671)
(术语)就心识之真妄而立三识之不同:一、真识,自性清净心也。第八阿赖耶识,通真不通妄。妄者染,真者净也。谓其净分也。二、现识,变现之意也。第八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变现根身世界。故名。三、分别识,于六尘等种种之诸境而起分别也。第七末那识由传送第六意识而起分别,故名。见楞伽经。[囗@又]末那识,阿赖耶识,奄摩罗识之称。见翻译名义集。
(名数)楞伽经所说:一,真识,如来藏也,又自性清净心也。离生灭相之真心也。起信论名之为心,亦名如来藏。性宗唯识不立此识。二,现识,又名藏识。真心与无明和合而生染净法之识体也。起信论所谓阿梨耶识之业转现三细也,唯识论所谓阿赖耶识也。但彼不立真妄和合之义。三,分别事识,名转识。缘现识而生之眼等六识也。起信亦名分别事识。楞伽经一曰:“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
[出翻译名义] 一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染污意。染污者。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常俱。意者。谓常思虑第八识度量为我。即第七识也。二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此识能含藏善恶诸法种子。即第八识也。三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识。翻译名义云。第八阿赖耶。若至我见永不起位。即舍赖耶之名。别受清净之称。即第九识也。(我见永不起者。谓诸惑净尽也。) - 明·一如等 撰
[出楞伽经] 识即心识也。以心有真有妄。故有三识之不同焉。一真识真识者。谓自性清净心也。盖第八阿赖耶识。通真通妄。妄即是染。真即是净。今言净分。故名真识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也。二现识现谓变现。即能生诸法之本也。此言第八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变现根身世界。故名现识也。(根身者。眼等诸根也。)三分别识分别识者。谓于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 - 明·一如等 撰
1.真识、现识、分别事识。真识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离生灭相的真心;现识就是能变现的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因它含藏一切的善恶种子,能变现根身世界;分别事识就是依阿赖耶识而生的眼耳等六识,在六尘境界中起种种的分别。2.指末那识、阿赖耶识、奄摩罗识。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