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tri^n!y ana^sravendriya^ni。指三种不染污、不起烦恼之无漏根。属二十二根之后三根。略称三根。此三无漏根系以意、乐、喜、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为体而立,以其有增上之力用,能产生无漏清净之圣法,故称为根。即:(一)未知当知根(梵ana^jn~a^ta^jn~a^sya^mi^ndriya ),又作未知欲知根。属见道位,此位之人无始以来未曾闻四谛真理,欲知彼真如谛理,遂修习地前方便之解行,故称未知欲知根。(二)已知根(梵a^jn~endriya ),又作知根。属修道位,即已知四谛真理,并已断除迷理之惑,但为断除迷事之惑,进而观四谛之理,清楚了知四谛之境,故称已知根。(三)具知根(梵a^jn~a^ta^vi^ndriya ),又作知已根、无知根。乃具有洞知四谛理之无学位,以其已断诸烦恼,一切所作具办,故其九根称为具知根。又此位已得尽智、无生智,唯无学果之人有此智。[俱舍论卷三、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发智论卷十四、顺正理论卷九、瑜伽论记卷十六上]
(术语)二十二根中最后之三根也。意根,乐根,善根,舍根,及信,勤,念,定,慧之九根依见修无学之三道而立三根。一、未知当知根,此九根之在见道者。在于见道,欲知所未曾知之四谛之理而行动者,谓之未知当知。二、已知根,彼九根之在修道者。在于修道,虽已知了四谛之理,而更为断所余之烦恼,于彼四谛之境数数了知者,名为已知。三、具知根,彼九根之在无学道者,在于无学道,己知为知了四谛之理,具有其知,故名为具知。此三根皆无漏也。旧谓之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俱舍论三曰:“意乐喜舍信等五根,如是九根在三道如次建立三无漏根,谓在见道依意等九立未知当知根,若在修道即依此九立已知根,在无学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智度论二十三曰:“未知欲知根。(中略)知根。(中略)知已根。”
是二十二根中最后的三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当知根是由于其中意、乐、善、舍、及信、勤、念、定、慧九根,在见道位修习,对于四谛理欲知而未曾知,故名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是前九根进至修道位断惑证实,对四谛理已数数了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是前九根修 - 陈义孝编
一未知欲知根 二知根 三知已根
次三解脱门而辩三无漏根者。解脱既是涅槃之门。若善修三解脱。必定发真无漏。证有余涅槃。得有余涅槃。自有三道不同。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也。证三道时。必发三根故。次三解脱而辩之。通名根者。根以住立能生为义。得此三法。住立不退。生真智照。故名根也
一未知欲知根 无漏九根和合。信行法行人。于见谛道中。名未知欲知根。所谓九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喜根乐根舍根意根也
二知根 信解见得人。思惟道中。是九根转名知根。九根如未知欲知根中分别
三知已根 若至无学道中。是九根转。名知已根。九亦如未知欲知根中分别也 - 隋·智顗 撰
瑜伽一百卷二十页云:复有三种一切行相住果者根。一、未知欲知根。是行预流果向者根。二、已知根。是预流果已上,乃至行阿罗汉果向者根。三、具知根。是住阿罗汉果者根。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二卷十二页云:未知当知根、于未见谛而见谛增上。已知根、于已见谛除烦恼过增上。具知根、于已除烦恼过得现法乐住增上。
三解 俱舍论三卷六页云:意、乐、喜、舍、信等五根,如是九根,在于三道,如次建立三无漏根。谓在见道,依意等九,立未知当知根。若在修道,卽依此九,立已知根。在无学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谓在见道,有未曾知,当知行转,故说彼名未知当知。若在修道;无未曾知。但为断除余随眠故;卽于彼境,复数了知。是故说彼,名为已知。在无学道,知己已知;故名为知。有此知者,名为具知。或习此知已成性者,名为具知。谓得尽智无生智故;如实自知我遍知苦,不复遍知。乃至广说。 - 朱芾煌
指三种不受染污、不起烦恼的无漏根,属二十二根的后三根。此三无漏根,是以意、乐、喜、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为体而立,以其有增上之力用,能产生无漏清净之圣法,故称为根。此三无漏根为:一、未知当知根,属见道位,此位之人无始以来未曾闻四谛真理,欲知彼真如谛理,遂修习地前方便解行,故称未知欲知根。二、已知根,又作欲知未知根。属修道位,即已知四谛真理,并已断除迷理之惑,但为断除迷事之惑,进而观四谛之理,清楚了知四谛之境,故称已知根。三、具知根,乃具有洞知四谛理的无学位,以其已断诸烦恼,一切所作具办,故其九根称为具知根。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