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就变易生死之名而释为三义,即:(一)微细之生灭称为变易死,因无常念念迁异,前变后易,故称变易。又变易是死,故称变易死。此通于凡、圣。(二)缘照无漏所得之法性身称为变易死,以其神化无碍,能变能易,故称变易。此义通于大、小乘。(三)指真证法身,此身隐显自在,能变能易,故称变易。此变易非死,然此法身未出生灭,犹为无常死法,随其所变易之身上而有生死,亦称变易死。此义唯在大乘。[胜鬘经宝窟卷中末、大乘义章卷八、三论大义钞卷四](参阅“变易生死”6916)
(名数)一微细之生灭,念念迁异,前变后易名为变易。变易是死名为变易。此通于凡圣。二无漏业所得之法身,神化无碍。能变能易,故名变易,变易化死,名为变易。此通于大小。三真证之法身,隐显自在,能变能易,故曰变易。变易非死,但此法身未出生死,犹为无常死法,所随变易身上有其生死。名为变易变,此唯在于大乘。虽有三义,而胜鬘经所明者,以第一为宗。见大乘义章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