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僧祇支?僧祇支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僧祇支”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僧祇支”的解释

  梵语sam!kaks!ika^,巴利语san%kaccha^,  san%kacchika。为五衣之一。意译掩腋衣、掩腋衬衣、覆腋衣、覆肩衣。又作僧脚崎迦、僧竭支、僧迦支、僧却崎、僧脚崎、僧脚差。略称只支,或竭支。在印度僧团所规定比丘尼之三衣外,尚有穿在三衣里面之覆盖两腋、胸部及左肩,长至腰下之长方形内衣,称为僧祇支。亦可另加着裙,而与三衣合称比丘尼之五衣。其后,比丘僧亦准用之

。今七条袈裟所用之覆肩,可能为此衣形式之象征。其着法为自右方之腋下,交搭于左肩之上。于房中仅着僧只支及裙。

  关于僧祇支与覆肩衣之同异,古来异说纷纭。据义净之有部百一羯磨卷二之夹注载,可知僧祇支与覆肩衣原为一物,而覆肩衣,律中无其名目。又义净当时所行之僧祇支,当指比丘尼之下裙厥苏洛迦(梵kusu^laka  ,厥修罗)。然四分律卷二十七及卷四十八于三衣之外,另举僧竭支及覆肩衣;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遂据此而谓十诵律卷四十六所列出之覆肩衣即四分律之覆肩衣,而厥修罗即僧竭支。此说即以僧祇支与覆肩衣为别物,而僧祇支与厥修罗则相同。然据考证为梵语、汉语之二种名称,非指不同之二物。[四分律卷四十一、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八、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着衣法式条、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末](参阅“三衣”551、“五衣”1087、“法衣”3346)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僧祇支”的解释

  (衣服)Sa&mdotabv;gh&amacron;&tdotblw;i,又作僧迦,僧竭支,只支,竭支。新称僧却崎,僧脚欹迦。译曰覆膊衣,掩腋衣。为长方形之衣片,袈裟之下挂也。袈裟直着于身,易着汗垢,故用下挂,又热时在屏处许于裙上但着之。其着法如挂袈裟,自右方之腋下交搭于左肩之上。西域记二曰:“僧却崎唐言掩腋,旧曰僧祇支讹也。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寄归传二曰:“僧脚崎,掩腋衣也。”又曰:“其僧脚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本仪。其被着法,应出右肩交搭左膊,房中恒着,唯此与裙。出外礼尊任加余服。”又曰:“僧脚崎取一幅半或绢或布可长四肘五肘,如披五条反搭肩上。”又曰:“准梵本无覆肩名即是僧脚崎衣,此乃只支之本号。”有部百一羯磨十曰:“僧脚欹迦,即是掩腋衣也。古名覆髆,长盖右肩,定匪真仪。向使掩右腋而交搭左肩,即是全同佛制。又复流派自久漫造只支,繁费虽多未闻折中,既违圣捡自可思[亿-音+(夫*夫)],虽目击明文,仍恐未能除改。改谓改其覆髆,除乃除却只支耳。”玄应音义十六曰:“僧迦,正言僧脚差,僧此云掩覆,脚差此云腋,名掩腋衣,律文作僧迦支,或作只支,或作羯支,皆讹。”盖四分律虽有只支覆肩二名,而此原为梵汉之二名,实一物也。然南山旧律以之为二物,举比丘尼之五衣,三衣之外,加此二者为五衣。新律家于三衣之外,加裙(男曰泥洹僧女曰厥修罗),僧脚崎(即只支覆肩也)为五衣。义净新律家之意,谓覆肩衣即僧脚崎,而谓为僧祇支或羯支,只支者,梵语之讹略也。南山旧律家之意,谓当时汉土所行之纸支,通于僧尼勿论。行事钞下一曰:“僧祇支法,此是中国,梵音此翻云上狭下广衣。”(依四分律,则谓上狭下广衣为未造只支前之衣相,以为翻名,未稳。)六物图曰:“梵语僧祇支,此云上狭下广衣。此准律文以翻,全乖衣相。若准应法师音义,翻云掩腋衣,颇得其实。”大乘比丘十八物图曰:“四分律四十云:尔时比丘得上狭下广衣,衣用作僧祇支。白佛,听作。当知上狭下广者言是未作只支而所得衣相也。然旧师又以此直为翻名是亦疑矣。”覆肩衣,为覆右肩。于比丘特听阿难。于比丘尼为制衣,使受持之,只支覆肩两用,原为比丘尼之事。然来汉土,露出右肩,于其风俗不适,故自元魏之朝,比丘亦两用之。其后更变为褊衫。褊衫者,缝合左肩之只支与右肩之覆肩者也。见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僧史略上。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僧祇支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