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Jayasena 。音译阇耶犀那。西印度苏剌佗国人。属刹帝利种。幼好学,初依贤爱论师学因明,未久,从戒贤学瑜伽师地论,又于安慧处学声明及大小乘论。其他如四吠陀、天文、地理、医方、术数等外典诸学皆究明其根源,而为时人所敬。当时,摩揭陀国满胄王,戒日王均曾迎为国师,欲封二十、八十大邑,皆为师所辞。后居于杖林山,讲经说法,道俗宗归者逾数百人。玄奘历游印度时,曾师事二年,从学唯识决择论、意义理成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学,而对瑜伽、因明等有所质疑,得大启发。师认为无著于其摄大乘论中所立有关“大乘佛说”之量(论式)有所过误,故新立“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之量,以论证诸大乘经皆为佛所说,世称之为胜军比量。[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本、成唯识论演秘卷三本、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末、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大唐西域记卷九]
梵名Jayasena,音译阇那犀那,七世纪时印度著名居士、论师。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及《成唯识论述记》等书中,对他都有片断的介绍。他是西天竺苏剌佗国人,刹帝利种姓,自幼好学,初依贤爱论师学习“因明”之学,后来从戒贤学《瑜伽师地论》,又从安慧学声明及大小乘论典。此外对四吠陀、天文地理,医方数学等尽皆通达,为当时的摩揭陀国满胄王所礼重,欲迎为国师,并封二十大邑,胜军不受。后来戒日王即位,亦欲迎为国师,并封乌荼国八十大邑,胜军亦不受。后居杖林山设帐授徒,从学者数百人。玄奘三藏游学印度时,曾师事胜军,从学《唯识抉择论》、《意义理成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唯识教义二年。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