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as!t!a^das/a dha^tavah!。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俱舍论卷一](参阅“十二处”343)
(名数)见三科条。谓六根六境六识也。龙舒心经谓眼识色处为眼识界,耳闻声处为耳识界,并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谓之六识界。总为十八界。
Eighteen Fields == 十八界
The Six Consciousness and the Twelve Bases are together called the Eighteen Fields.
[出法界次第] 界即界分。谓众生心色俱迷。故开色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色心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此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则不为惑染所迷也。(色为十界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皆于色。故开之为十也。开心为八界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及意根法尘。皆属于心。故开之为八也。)一眼界谓能见之根。名为眼界。二耳界谓能闻之根。名为耳界。三鼻界谓能嗅之根。名为鼻界。四舌界谓能尝味之根。名为舌界。五身界谓能 - 明·一如等 撰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 - 陈义孝编
内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外六尘界 一色界 二声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触界 六法界
六识界 一眼识界 二耳识界 三鼻识界 四舌识界 五身识界 六意识界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于名色俱重故。开色为十。离名作八。合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别为义。此十八法各有别体。义无浑滥。故通受界名也
内六根界 此具如前明。内六根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欲使修观之徒推析无谬。不滞十六知见之妄计也
外六尘界 此具如前。外六尘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识界者。若根尘相对即有识生。识以识别为义。识依于根。能识别于尘。故此六通名识也。若了识从缘生。岂计有神使知谬取也
一眼识界 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即识色尘。故名眼识界也
二耳识界 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即识声尘。故名耳识界也
三鼻识界 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即识香尘。故名鼻识界也
四舌识界 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即识味尘。故名舌识界也
五身识界 身根若对触尘。即生身识。身识生时。即识触尘。故名身识界也
六意识界 五识生已即灭。意为意识。此意识续生。意识生时。即识法尘。若五识能生意识。即以前五识为根。后意识为意识。此意识灭次识续生。是则前意识生后意识。如是亦脱传受根识之名。皆以能生为根。所生为识。今说所生之识。为意识界也 - 隋·智顗 撰
六根六尘六识。总此三六为十八界。何以名界界。性别为义 - 唐·李师政 撰
瑜伽二十七卷十五页云:谓界有十八。则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为界。
二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三页云:又由无色意处所依,所缘,自类流转差别,当知建立有十八界。
三解 集论一卷一页云:界有十八。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何因界唯十八?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杂集论一卷四页云:身者:眼等六根。具者:谓色等六境。过现六行受用者:谓六识。能持者:谓六根六境,能持六识。所依所缘故。过现六识能持受用者:不舍自相故。当知十八以能持义,故说名界。
四解 五蕴论八页云: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六识界者: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意界者,卽彼无间灭等。为显第六识,及广建立十八界故。如是色蕴,卽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识蕴,卽意处,及七心界。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卽法处法界
五解 俱舍论一卷十三页云:若尔;实界应唯十七,或唯十二六识与意,更相摄故。何缘得立十八界耶?颂曰:成第六依故,十八界应知。论曰:如五识界,别有眼等五界为依。第六意识,无别所依。为成此依,故说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应知各六,界成十八。
六解 法蕴足论九卷十七页:云何眼界?谓如眼根。云何色界?谓如色处。云何眼识界?谓眼色为缘所生眼识。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诸了别,异了别,各别了别色;是名眼识界。余五三界,随其所应,广说亦尔。
七解:大毗婆沙论七十一卷五页云:问:此十八界,名有十八,实体有几?答:此界实体,或有十七,或有十二。若说六识;便失意界。离六识身无别意界。故十八界名有十八实体十七。若说意界便失六识。离此意界。无别六识。故十八界,名有十八,实体十二。如名、与体;名施设、体施设,名异相、体异相,名异性、体异性,名差别、体差别,名建立、体建立,名觉、体觉,应知亦尔。问:若十八界,名有十八。体或十七,或十二者;云何建立十八界耶?答:以三事故,建立十八。一、以所依,二、以能依,三、以境界。以所依故,立六内界。谓眼界,乃至意界。以能依故,立六识界。谓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以境界故,立六外界。谓色界,乃至法界。问:若以所依能依境界各有六故,立十八界,有差别者;诸阿罗汉最后念心,应非意界。依彼不能生后识故?答:彼亦是意界。依彼不能生后识者,非彼为障;但余缘障,故后识不起。设后起者;亦作所依。如有余缘,不生芽等;岂沃壤地,非芽等依。此十八界,过去未来现在皆具。问:过去可有此十八界。以六识身无间已灭,名意界故。未来、现在、如何亦有十八界耶?答:此十八界,依相而立。三世各有十八界相。若未来现在识,无意界相者;过去识,亦应无。以相无转故
问:等无间缘,未来未有。现在、过去、亦应不立。此既得立;意界应然?答:等无间缘,依用而立。未来未有等无间法,故不可立等无间缘。设立于谁有此缘用。此十八界,依相而立。未来虽无识所依用;而已有识,可立所依。故此与彼,不可为例。诸阿罗汉最后念心,虽非等无间缘;而是意界。准此应知。余契经中,世尊自说恶叉聚喻。说此喻已;告诸苾刍,有情身中,有多界性。彼亦摄在此十八界。所依能依境界摄故。又佛于彼多界经中,说界差别,有六十二。彼亦摄在此十八界。卽所依等三事摄故。问:何故世尊为众说彼六十二界?答:为对外道身见为本有六十二见趣别故。又世尊告天帝释言:憍尸迦当知,世有种种界,随各所想而各执着。随各执着而各说之。各言此实,余皆愚妄。彼亦摄在此十八界。卽所依等三事摄故。有作是说:彼经诸见,以界声说。皆唯摄在此法界中。尊者左受,作如是说:以四事故,立十八界。一、自性故,二、所作故,三、能作故,四、蕴差别故。以自性故,建立色界,乃至法界。以所作故,建立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以能作故,建立眼界,乃至意界。以蕴差别故,建立十八界。谓色蕴差别,建立十界,一界少分。识蕴差别,建立七心界,三蕴摄在一法界中。如是名为诸界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已说界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界?界、是何义?答:种族义是界义。段义、分义、片义、异相义、不相似义、分齐义、是界义。种种因义、是界义。声论者说:驰流故名界。任持故名界。长养故名界。应知此中种族义是界义者:如一山中,有多种族。谓金银铜铁白镴铅锡丹青等石白墡土等异类种族。如是于一相续身中,有十八界异类种族。段义是界义者:如有次第安布段物,得种种名。谓次第安布材木等段,名为宫殿台观舍等。次第安布余甘子等段,名阿摩洛迦。次第安布竹篾等段,名盖扇等。次第安布骨肉等段,名男女等。如是次第安布眼等十八界段,名为有情摩纳婆等。分义是界义者:谓男身中有十八分;女等亦尔。卽十八界。片义是界义者:谓男身中有十八片:女等亦尔。卽十八界。异相义是界义者:谓眼界相异,乃至意识界相异。不相似义是界义者:谓眼界不似余界;乃至意识界不似余界。分齐义是界义者:谓眼界分齐,异余十七界;乃至意识界;分齐异余十七界。种种因义是界义者:谓因此故有眼界,非卽因此乃至有意识界;乃至因此故有意识界;非卽因此乃至有眼界。声论者说:驰流故名界者:谓此诸界,驰流三界五趣四生,轮转生死。任持故名界者:谓此诸界,任持自性。长养故名界者:谓此诸界,长养他性。是故种族义是界义,乃至长养故名为界。如彼卷五页至七十三卷十页广说。 - 朱芾煌
一切众生,内外心境根尘,可以十八界括之。
十八界者,谓合六根、六尘、六识以言,谓之十八界。界者各成界限也。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眼根色尘,内外相对,于其中间,生于眼识,则成三界。六根六尘,相对而生六识,则成十八界。
一、六根 亦名六受,又名六入,又名六处。言六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根即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又增上之义,如草木之根,有增上力,能生干枝也。言六受者,以能受诸尘之故。六入六处之义,见十二处条下。
二、六尘 亦名六欲,又名六入,又名六处,又名六境,又名六贼。言六尘者,谓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色谓明暗质碍等,声谓动静美恶等,香谓通塞香臭等,味谓咸淡甘辛等,触谓离合冷暖等,法谓生灭善恶等。言六欲六境者,谓皆可欲之境也。言六贼者,谓诸尘媒介诸根,劫掠一切善法功德之故。六入六处之义,见十二处条下。
三、六识 亦名六情。言六识者,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亦即见、闻、嗅、尝、感、知之义。识者了别之义,以能了别诸尘之故。言六情者,谓对境生情故。又既属分别,皆是虚妄之情故。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十八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明·杨卓
为蕴、处、界三科之一。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
之根与所缘之境等的十八种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的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虑对境(六尘)所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界是界限的意思,即根、尘、识三者,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淆。不但根、尘、识三者之间各有其界限,根与根之间、尘与尘之间、识与识之间亦各有其界限,如眼根有眼根之界,耳根有耳根之界,乃至眼识有眼识之界,耳识有耳识之界。如眼根以色尘为界,耳根以声尘为界……。眼仅能缘色,不能越色而有见;耳仅能缘声,不能越声而有嗅……。色尘以眼根为界,声尘以耳根为界……。眼识必由眼根而发,余根不能;而眼根除发眼识外,亦不能发耳、鼻、舌、身等识,其他根、识亦然,各有其界,故名十八界。 - 于凌波居士著
六根+六境+六识。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