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loka。音译作路迦。即毁坏之义。又作 laukika,即世俗、凡俗之义。略称世。指被烦恼缠缚之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之一切现象。又因“世”有迁流之义,“间”为间隔之义,故与“世界”一语同义,包含有情与国土(器世间)二者。此外,于佛性论卷二中,亦列举世之三义,即:(一)对治,以可灭尽故。(二)不静住,以念念生灭不住故。(三)有倒见,以虚妄故。
关于世间之分类,有二种、三种之别。据俱舍论卷八等举出二种,即:(一)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指一切有情众生。(二)器世间,又作物器世间、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又据大智度论卷七十等举出三种,即:(一) 众生世间,又作假名世间。假名者,乃于十界、五阴等诸法上假立名字,各各不同。 (二)五阴世间,又作五众世间、五蕴世间。指由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所形成之世间。(三)国土世间,指器世间。即众生所依之境界。另据华严经孔目章卷三等举出三种,即:(一)器世间,指三千世界,此乃如来所化之境。(二)众生世间,指如来所教化之机众。(三)智正觉世间,指如来能化之智身。然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所举,五蕴世间与众生世间同义。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之分类系等于正报与依报之分类。而所谓“世间”,仅通用于迷界,“报”一语则通用于迷悟两界。
相对于含有世俗意味之“世间”而言,超越世间者,则称出世间(出世),故于菩萨阶位、智、禅定等立世间与出世间之别。例如,一般谓迷界之因果(苦集二谛)属世间,悟界之因果(灭道二谛)属出世间;入见道(初地)以前属世间,见道以后属出世间。于此,华严宗指出,修行者更须超越一般之出世间(三乘教之出世),故别立“出出世”(即出出世间)。
此外,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本举出非学世间、学者世间二种世间。大般涅槃经疏卷十八则举出五阴、五欲等六种世间。[杂阿含经卷九、旧华严经卷十夜摩天品、俱舍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胜鬘宝窟卷下本、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卷三、异部宗轮论述记、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参阅“世界”1517)
(术语)世为迁流之义,破坏之义,覆真之义。间为中之义。堕于世中之事物,谓之世间。又间隔之义,世之事物,个个间隔而为界畔,谓之世间,即与所谓世界相同。大要有二种:一有情世间,谓有生者。二器世间,国土也。楞严经四曰:“世为迁流。”唯识述记一本曰:“言世间者可毁坏故,有对治故,隐真理故,名之为世,堕世中故名为世间。”注维摩经不二品:“什曰:世间三界也。”
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 - 陈义孝编
瑜伽十七卷十九页云:始从欲界,乃至有顶,诸萨迦耶,皆名世间。
二解 瑜伽五十六卷四页云:问:何义、几蕴、是世间?答:戏论依义。一切一分是世间。
三解 显扬五卷十六页云:问:何义、几种、是世间?答:言论所依义故。一切少分,是世间。
四解 杂集论三卷十页云:云何世间?几是世间?为何义故,观世间耶?谓三界所摄,及出世智后所得,似彼显现,是世间义。似彼显现者:谓似三界所摄相显现。似真如等所现相貌,是出世间。未曾得故。如是诸蕴一分,十五界,十处全,及三界二处一分,是世间。一分者:谓除正智所摄,及后所得似出世间相显现,并无为法。为舍执着世依我故,观察世间。
五解 俱舍论一卷五页云:此有漏法,亦名世间。可毁坏故。有对治故。 - 朱芾煌
三界六道之众生,有其摄属之身体,所谓正报是也。有其依托之世界,所谓依报是也。此之依正报,能造之者为谁与所造之物如何,于下各项述之。 - 明·杨卓
世间即世界,间为间隔之义,与界义同。《名义集》卷三曰:“间之与界,名异义同,间是间别间差,界是界畔分齐。”世间指被烦恼缠缚的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的一切现象。包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此外,《佛性论》卷二,列举出世的三义,即:一、对治,以可灭尽故。二、不静住,以念念生灭不住故。三、有倒见,以虚妄故。关于世间之分类,有二种、三种之别。《俱舍论》卷八举出二种,即:一、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指一切有情众生。二、器世间,又作物器世间、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