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一)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又作十神力。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十力即:(一)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十)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新译华严经卷十七、菩萨地持经卷十建立品、俱舍论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
(二)菩萨之十力。指在十回向中,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位之菩萨所具足之十种作用。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游戏神通力)、菩提力、转法轮力等。同时,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亦各曾列举类似之十力。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举出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机关工巧力、刀剑贼盗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呰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与计数多闻力等世间十力。[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四]
(术语)如来之十力也。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出智度论二十五,俱舍论二十九。
(名数)佛及菩萨所具十种之力用也。说详本条。
Ten Powers == 十力
The Ten Powers of Buddha or Bodhisattva are the complete knowledge of
1.what is right or wrong in every condition
2.what is the karma of every be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3.all stages of dhyana liberation and samadhi
4.the powers and faculties of all beings
5.the desires or moral directions of every being
6.the actual condition of every individual
7.the direction and consequence of all laws
8.all causes of mortality and of good and evil in their reality
9.the end of all beings and Nirvana
10.the destruction of all illusion of every kind
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 - 陈义孝编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次四无碍智而辩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萨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门。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大菩萨亦分得此智力。但比佛小劣故没不受名
一是处非处力 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如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恶业尚不得世间乐。何况出世间乐。恶行生天。无有是处。恶行尚不能得生天。何况涅槃。五盖覆心散乱。虽修七觉。而得涅槃。无有是处。五盖覆心。虽修七觉。尚不能得声闻道。心无覆盖。佛道可得。况声闻道。如是等种种。是处不是处。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初力也
二业智力 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果报。皆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二力也
三定力 佛知一切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三力也
四根力 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四力也
五欲力 佛知他众生种种欲。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五力也
六性力 佛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六力也
七至处道力 佛知一切道至处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七力也
八宿命力 佛知种种宿命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尽。我在彼众生中。如是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名姓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八力也
九天眼力 佛天眼净过诸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生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口意成就。谤毁圣人邪见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恶道生地狱中。是诸众生。善身口意业成就不谤圣人正见正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九力也
十漏尽力 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智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持戒已立。不作后有。尽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十力也 - 隋·智顗 撰
是处非是处力。业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至处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漏尽力。是佛十力。是处非处力。善招乐报。恶得苦果。因果相当。名为是处。与上相违。名为非处。佛于是非二处。皆如实知。是名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一切众生三世诸业。造业之处。受报之所。皆如实知。是名业力。三定力。于诸禅定。垢净分别。皆如实知。名为定力。四根力。众生诸根上下之相。皆如实知。是名根力。五欲力。知他众生种种诸欲。是名欲力。六性力。知诸世间种种之性。是名性力。七至道处力。知一切道至处之相。名至处道力。八宿命力。知诸众生种种宿命。是名宿命力。九天眼力。佛之天眼净过人天。视诸众生。无所不见。是天眼力。十漏尽力。佛诸漏尽解脱尽如实知。是名漏尽力。烦恼结使点污流注。名之为漏。漏无之处。名为漏尽。以如来智慧。于此十境。照之穷极。无过无伏。故名为力 - 唐·李师政 撰
瑜伽四十九卷十六页云:云何如来十力?一者、处非处智力,二者、自业智力,三者、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者、根胜劣智力,五者、种种胜解智力,六者、种种界智力,七者、遍趣行智力,八者、宿住随念智力,九者、死生智力,十者、漏尽智力。如是十种如来智力,当知广如十力经说。
二解 显扬四卷八页云:谓如来十力。广说如经。一、处非处智力。谓于一切相因果中,能如实问说,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二、自业智力。谓于一切相各别处所相续所起业,及所得报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三、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谓于摄受一切相世间清净功德方便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四、根上下智力。谓于出世间功德所依一切相所化有情根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五、种种胜解智力。谓于一切相所化有情阿世耶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六、种种界智力。谓于一切相所化有情随眠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七、遍趣行智力。谓于一切相乘出离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八、宿住随念智力。谓于一切相前际趣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九、死生智力。谓于一切相后际趣差别中,无碍智性。余如前说。十、漏尽智力。谓于一切相趣非趣出离方便差别中,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又诸力中,一切应说能如实问记。
三解 杂集论十四卷四页云:力者:谓如来十力。一、处非处智力,二、自业智力,三、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处非处智力者:谓依止静虑,于一切种处非处智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一切种处非处智具足者:谓于一切种因非因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自业智力者:谓于一切种自业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以于一切种自业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如是余力,随其所应当正建立。云何随其所应?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者:谓于一切种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由于一切种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为体故。如是根上下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根上下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种种胜解智力者:谓于一切种差别胜解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种种界智力者:谓于一切种差别界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遍趣行智力者:谓于一切种遍趣行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宿住随念智力者:谓于一切种宿住随念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死生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死生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漏尽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漏尽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又云:力作何业?谓为除舍无因,恶因论,不作而得论,无倒宣说增上生道。悟入一切有情心行正说法器意乐随眠境界资粮当能出离。随其所应,宣说决定胜道。降伏诸魔。善能记别一切问论。此中显初二力,能说增上生道。余八力,能说决定胜道。如是二种,具足显示诸佛所作。所以者何?世尊由处非处智力,折伏一切世间无因论者,恶因论者,宣说无倒增上生道。诸外道等,于增上生,或谓无因,或谓自性自在等为因故,名无因恶因论。由自业智力,折伏一切世间不作而得论者。无倒宣说善趣正道。诸外道等,谓不作业,自然得报故;名不作而得论。由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悟入一切有情心行。心所修行,故名心行。由根上下智力,悟入一切正说法器。以信等根,若善成熟;能为法器故。由种种胜解智力,悟入一切胜劣意乐。由种种界智力,悟入一切可破随眠诸烦恼性。由遍趣行智力,悟入一切大小乘教法所摄境界。由宿住随念智力,悟入一切资粮前生所集圣道因缘,是名资粮。由死生智力,悟入一切当来功能性。由漏尽智力,悟入一切三界出离。由如是悟入已,随其所应,宣说解脱出世圣道。此十名力者,善能降伏诸魔故。善能记别一切问论故。降伏诸魔者:由此十力,能降伏蕴魔、烦恼魔、天魔、死魔。为最胜故。虽断所知障,亦不能为碍;故名最胜。记别一切问论者:谓于处非处乃至漏尽一切处,所有问论,记别无滞故。
四解 俱舍论二十七卷一页云:且佛十力,相别云何?颂曰:力处非处十。业八除灭道。定根解界九。遍趣九或十。宿住死生俗,尽六或十智。宿住死生智,依静虑余通。赡部男佛身,于境无碍故。论曰:佛十力者:一、处非处智力。具以如来十智为性。二、业异熟智力。八智为性。谓除灭道。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如是四力,皆九智性。谓除灭智。七、遍趣行智力。或声,显此义有二途。若谓但缘能趣为境;九智。除灭。若谓亦缘所趣为境;十智为性。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如是二力,皆俗智性。十、漏尽智力。或声亦显义有二途。若谓但缘漏尽为境;六智。除道苦集他心。若谓漏尽身中所得;十智为性。已辩自性。依地别者,第八第九,依四静虑。余八通依十一地起。欲四静虑、未至、中间、并四无色,名十一地。已辩依地。依身别者。皆依赡部男子佛身。已辩依身;何故名力?以于一切所知境中,智无碍转,故名为力。由此十力,唯依佛身。唯佛已除诸惑习气,于一切境,随欲能知。余此相违,故不名力。如舍利子舍求度人不能观知。鹰所逐鸽前后二际生多少等。如是诸佛,遍于所知,心力无边。
五解 无性释九卷二十七页颂曰: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释曰:此颂显十力。谓于善趣恶趣方便,诸业归依,世出世净,大乘出离,四种义中,魔诳众生;此中显说能摧彼魔十力业用。言方便者:善趣方便,谓诸善业。恶趣方便,谓不善业。宣说如是趣方便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言不如是。与是相违,说不善业,为善趣方便,说诸善业,为恶趣方便。或说一切,皆无有因。或说一切自在天等,以为其因。处非处力,能摧彼说。训释词者:处名所以。有所容受。若无所以,无所容受;说名非处。谓无处无容,诸众生类,无因恶因,而当得有。此复云何?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等。非自在天等令次第得生。言归依者:所谓诸业。如说世间皆由自业,业为依止,业作归依。说此业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广如前说。由第二业异熟智力,能摧彼说,无所罣碍。谓诸有情,业所分别高下胜劣;不由无因自在天等。广如前说。所言净者:谓世间净及出世净。暂时毕竟伏诸烦恼,永害随眠;由诸静虑等持等至及圣道故。说此净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广如前说。由静虑等持等至智力,能摧彼说,无所罣碍。及大乘出离者:此显余力所作业用。谓说大乘究竟出离佛果德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言此无上正等菩提,极难可得。宜求声闻究竟出离。由余七力,能摧彼说,无所罣碍。
六解 如大毗婆沙论三十卷十四页至十九页广说。彼云云何为十?一、处非处智力,二、业法集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四、种种界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根胜劣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问:如是十力,以何为自性?答:以智为自性。谓佛意力,是智所成;以智为体;智所摄故。如契经说:于处非处,如实了知,乃至广说。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力?力、是何义?答:不可屈义,是力义。不可伏义,不可摧义,不可害义,不可转义,不可覆义,能遍觉义,能荷担义,坚固义,最胜义,能制他义是力义。 - 朱芾煌
三藏法数云: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去未来现在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故名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故名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故名知诸根胜劣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解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故名一切至处道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 谓如来证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故名知天眼无碍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 谓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故名知宿命无漏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故名知永断习气智力。 - 明·杨卓
指如来所俱的十种力。
1、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三昧等的智力。
4、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知永断习气智力。於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