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九喻?九喻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翻译名义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九喻”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九喻”的解释

  如来藏经举九种譬喻,解说如来藏之义,以明示如来法身虽为烦恼所覆,然自性清净毫不为彼烦恼所染。九者即:(一)如未敷花内有如来身结跏趺坐,具天眼者去萎华而出之。(二)如淳蜜群蜂守护,以巧智方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三)如粳粮未离皮■,贪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四)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唯天眼者知,能由不净中取真金而受用。(五)如贫家有珍宝藏,若无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六)如庵罗果内实不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七)  如人以弊物裹金像,弃捐旷野,惟天眼者知出像,众皆礼敬。(八)如贫女怀圣王胎。(九)  如真金像,外虽燋黑,内像不变。佛性论卷四无变异品以此九喻表九种客尘烦恼。即第一喻为贪使烦恼,第二喻为嗔使烦恼,第三喻为痴使烦恼,第四喻为增上贪嗔痴结使烦恼,第五喻为无明住地所摄烦恼,第六喻为见道所断烦恼,第七喻为修道所断烦恼,第八喻为不净地所摄烦恼,第九喻为净地所摄烦恼。

【翻译名义集】对“什么是九喻”的解释

  方等如来藏经,佛为金刚藏菩萨,说一法九喻,具有十文。经云: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诸烦恼中,有佛智眼,有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下有九翻长行偈颂(宝性论,佛性论,具释,圭山疏引,今略录示)。一偈云,譬如萎变华(论云:贪烦恼亦尔,初乐后不乐),其华未开敷,天眼者观见,如来身无染(此法身体)。二云,譬如岩树蜜(说一味法),无量蜂围绕(论云:群蜂为成蜜,嗔心啮诸人),善方便取者,先除彼众蜂。三云,譬如彼粳粮(说种种法),糠铖未除荡(论云:如是痴心缠,不见内坚实),贫者犹贱之,谓为可弃物。四云,如金在不净(真如不变),隐没莫能见(论云:增上贪嗔痴。圭山云:上三种子,今喻粗显现行,发身口意,造一切业,故云增上),天眼者乃见,即以告众人。五云,譬如贫人家(根本无明无覆无记,未有爱恶之相,名无明住地),内有珍宝藏(法身为万德所依),王既不知见,宝复不能言。六云,譬如庵罗果(此喻见惑),内实不毁坏(报化身佛性),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七云,譬如持金像(出缠法身),行诣于他方,裹以秽弊物(此喻思惑),弃之于旷野。八云,譬如贫女人,色貌甚丑陋(喻八不净地垢),而怀贵相子,当为转轮王(喻成报身)。九云,譬如大冶铸,无量真金像(喻成化身),愚者自外观,但见焦黑土(八九十净地诸垢)。又魏译金刚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弥勒颂曰:见相及于识,器身受用事;过去现在法,亦观未来世。论释曰:譬如星宿,为日所映,有而不现。能见心法,亦复如是(此譬见分)。又如目有翳,则见毛轮等色,观有为法,亦复如是,以颠倒见故(此譬相分,大云释曰:此喻若执在意,见实我法,此翳配在第七,以常行故。圭山云:既在第七,即知是见分。毛轮喻我法,我法即第七家,相分是第八也)。又如灯,识亦如是,依止贪爱法住故(此喻识体)。又如幻,所依住处,亦复如是,以器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此譬器)。又如露,身亦如是,以少时生故(此譬身)。又如泡,所受用事亦如是,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此喻受用事故)。又如梦,过去法亦如是,以惟念故(此喻过去法)。又如电,现在法亦如是,以刹那不住故(譬现在法)。又如云,未来法亦如是,以于子时阿梨耶识,为一切法为种子根本故(此譬未来)。 - 宋·普润法云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九喻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