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十六特胜?十六特胜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佛学次第统编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十六特胜”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十六特胜”的解释

  又作十六胜行。为数息观中最为殊胜之十六种观法。数息观,即以数息来制驭散乱,使精神统一之法。有关其内容细目、顺序、解释,诸经论说法不同,据成实论卷十四所载,有下列十六种:(一)念息短,心若粗杂散乱,则呼吸短促,在此短促之呼吸中,集中心念,作意识分明之呼吸。(二)念息长,如(一)所述,观心微细而呼吸亦长。(三)念息遍身,知肉身是空,而作气息遍满全身之观想。(四)除身行,除去身体之行为,使心安静,并消灭粗杂之气息。(五)觉喜,即心得到欢喜。(六)觉乐,即身体得到安乐。(七)觉心行,知从喜心可能引起贪心之祸。(八)除心行,即灭贪心,除粗杂之受。(九)觉心,觉知心之不沉浮。(十)令心喜,心沈则令之振起生喜。(十一)令心摄,心浮则将之摄归于静。(十二)令心解脱,舍离心之浮沉而解脱。(十三)无常行,知心寂静,一切无常。  (十四)断行,知无常而断烦恼。(十五)离行,断烦恼,生厌离心。(十六)灭行,厌离而得一切之灭。

法界次第卷上则载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等十六特胜。[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十六特胜”的解释

  (名数)特胜于四念处等之观,始自调心,终至悲想地,地地有观照,能发无漏善业,厌恶自害之失,故名特胜。十六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也。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十六特胜”的解释

  [出法界次第]  十六特胜者。胜于四念处等诸禅观也。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善业。而无厌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一知息入特胜息即鼻中气息。谓数息调心之法。若闇心而数。则观慧不明。今既觉知息入。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发。是为特胜。二知息出特胜谓数息调心之法。若闇心而数。则观慧不明。今既觉知息出。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发。是为特胜。三知息长短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十六特胜”的解释

  观察四念处有十六种的特胜,即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 - 陈义孝编

【法界次第初门】对“什么是十六特胜”的解释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八受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

次六妙门而辨十六特胜者。此二种禅定。大意虽同。而六妙门。一往竖浅横广。十六特胜。则竖长横局。长则位远难穷。次后而明也。皆称特胜者。解释别有因缘事。具出(云云)。但此禅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而无厌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诸师多以此十六对四念处观。若作此释。则进退约位。但与六妙门齐。分别二种。对特胜之相。竖横不同。略如下辨。适取意用之

一知息入  修习特胜之初。正依随息。故以知息入为门。即代初数息调心之法。所以然者。数息则闇心而数。故观慧不明。今知息入。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发。是以用知息入为调心法也。若将十六特胜。横对四念处者。从知息入去。有五特胜。并属身念处观

二知息出  修特胜者。当以此知息出代数息初调心法也。意如前释。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观也

三知息长短  修特胜者。藉观以调心。心既静细。则照了渐明。若得粗住细住。及欲界定。定中暗障薄。即便觉息入出。长短之相也。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观也

四知息遍身  修特胜者。从欲界定。与观相扶。入未到地。故证未到地定时。即觉身及定法。悉皆虚假。息之入出。遍身微微。如有如无。既于定中。照了分明。染著心薄也。若对念处。犹属身念处也

五除诸身行  修特胜者。从未到地。欲入初禅时。常应观析。因此若发初禅觉观之法。则身心豁然开朗。如明眼人开仓。即自了了。见仓中所有。分别所证境界。皆虚假空无人我。既无人我。谁作诸事。谁受禅定。是则颠倒所起身业。皆悉坏灭。故云除诸身行。若对念处。齐此犹属身念处观

六受喜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喜支即能照了。因是喜生无过。故云受喜。若对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受念处观

七受乐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得乐支时。即能觉了。便于乐支。不起见著。以无所受。而受乐触。故云受乐。若对念处。犹属受念处观

八受诸心行  修特胜者。既常与观慧相扶。若证初禅一心支时。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于一心中。获得正受。故云受诸心行。若对念处。齐此犹属受念处观也

九心作喜  修特胜者。离初禅入二禅时。常自照了。因是若发二禅内净喜。则真喜从观慧而生。故名心作喜。若对念处。从此有三特胜。并属心念处观也

十心作摄  修特胜者。既因观慧。得二禅一心支。即照了一心。因是倒想不起。故云心作摄也。若对念处。犹属心念处观

十一心作解脱  修特胜者。离二禅入三禅。常有观照。是故若发三禅即能照了。虽得妙乐。心不耽著。无累自在。故云心作解脱。若对念处。齐此犹属心念处观

十二观无常  修特胜者。离三禅入四禅时。常修观照。是故若发四禅不动定时。即自观达。定中心识虚诳。念念生灭。故云观无常也。若对念处。从此有五特胜。皆属法念处观

十三观出散  修特胜者。从四禅入虚空处时。加修观智。内外照了。是故若证空定之时。即知能离色界。缘空之识。自在逍散。而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故云观出散。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四观离欲  修特胜者。离虚空处定。入识处时。常以观慧。内自推捡。欲离虚空处。离欲之心。是故发识处定。即能观达。识定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故云观离欲。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五观灭  修特胜者。离识处入无所有时。以智照了所修之境。能修之心。是故若发无所有处定。即自观达无所有处虚诳不实。心不住著。故云观灭。若对念处。犹属法念处观

十六观弃舍  修特胜者。离无所有。修非有想非无想定时。即自以智观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是故若发非想定时。即观照分明。知非想处两舍之定。犹有细想。四众和合而有虚诳不实。非是涅槃安乐真法。则心不爱著。特胜行者。若于地地。修观照了。则地地之中。颠倒不起。心不染著。随其因缘会处。即于是地。发真无漏。证三乘道。略辨特胜竟。言少则意难见。读者必须细心比类令知地地之中。与根本禅四空证定。一往虽同。而观慧有别也 - 隋·智顗 撰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十六特胜”的解释

  十六特胜,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来遣去。言特胜者,从因缘得名。如外道等,并能修得四禅四空,而无对治观行,故不出生死。此十六法,有定有观,具足诸禅,能发无漏,故名特胜也。又十六法,对四念处,每念处有四法,共成十六特胜。于四念处之观,又修此十六特胜,始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地观照,能照无漏善业,而无厌恶自害之失者也。解有多般,兹录其一。
  一、知息入  观入息至于气灭。
  二、知息出  观出息止至于鼻端。
  三、知息长短  观息长短,若身不安,心多散乱,则出入息俱短,若身安心静,则出入息俱长。
  四、知息遍身  息遍身者,形心既安,则气道无壅,如似饮气既,统遍身中。
  五、除诸身行  想受为心行,觉观为口行,出入息为身行。既息遍身中,患彼觉动粗念,除诸粗故,名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虽有微喜,乐能遍满。身识既满,内心喜悦,故名乐。
  八、受诸心行  既受乐在怀,必有数法相随,倚心乐境故。
  九、心作喜  既止心一境,未有慧解,必为沉心所覆没,以喜举之,令不沉没,故名作喜。
  十、心作摄  喜心动散,则发越过常,摄之令还,不使驰散诸缘,故名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心不掉散,均等无累,故名解脱。
  十二、观无常  已得自在,不为沉浮所败,故能观诸法无常,念念生灭,不可乐也。
  十三、观出散  此身不久当散坏,磨灭之法,非真实有。
  十四、观离欲  此身唯是苦本,心欲离之,故名离欲。
  十五、观灭  是心住灭,多诸过患,不欲住故。
  十六、观弃舍  观此诸法,皆是过患,故名弃舍。 - 明·杨卓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十六特胜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