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das/a hetavah!。又作十种因。(一)指四缘据所依处之十种分类。即用以说明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得以产生之十种原因。(一)唯识宗之说法:(1)随说因,依语依处而立。随见闻说诸义时,则能说之语为所说之因。(2)观待因,依领受依处而立。观待甲以生住成得乙之诸事,所待之甲为能待之因。例如以手为因,有执取之动作。(3)牵引因,依习气依处而立。诸种子未熟润之位,牵引遥远之自果。(4)生起因,依有润种子依处而立。种子已熟润,生起较近之自果。(5)摄受因,依无间灭、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实具等六依处而立。种子以外之诸缘相摄受而得以起果。(6)引发因,依随顺依处而立。善、染、无记之种现诸法能引起同类胜行及无为法之因。(7)定别因,又作定异因,依差别功能依处而立。一切有为法各引发证得自果,而无杂乱。 (8)同事因,依和合依处而立。由以上七种因,与果和合为一。(9)相违因,依障碍依处而立。以违缘为性,于诸法之生、住、成、得等事有所障碍。(10)不相违因,依不障碍依处而立。于诸法之生等无障碍。此十因以谷物之由种子至成熟为譬喻,说明阿赖耶识种子于生起世界各种现象及支配人之种种活动中之决定性作用,以及业报轮回之必然性。(二)诸经之说法:(1)菩萨地持经卷三所立之十因,即:随说因、以有因、种植因、摄因、生因、长因、自种因、共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2)菩萨善戒经卷三所立之十因,即:流布因、从因、作因、摄因、增长因、转因、不共因、共因、害因、不害因。[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显扬圣教论卷十八、成唯识论卷八](参阅“十五依处”376)
(二)菩萨成就十种行法,可得涅槃之境界,故此十种行法称为涅槃十因。即:(一)信, (二)戒,(三)近善友,(四)寂静,(五)精进,(六)正念具足,(七)濡语(软语),(八)护法,(九)布施,(十)正意。此说出自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九,大乘义章卷十四明示其为十因。
(名数)一随说因。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随其见闻觉知而起言说,是名随说因。二观待因。诸有情欲求三界有系缚之乐,及出世间不系缚之乐,于彼之所缘或为求得,或为受用,观彼而对此,是名观待因。三牵引因。由净不净之熏习,三界善恶诸行,于可爱不可爱之趣中,牵引可爱不可爱之自体,是名牵引因。四生起因。三界可爱不可爱之一切惑业系缚之法,各由自种生爱,能润种种,为润爱,由此而先所牵引之可爱不可爱自体生起,是名生起因。五摄受因。三界之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悉为真实之见所摄受,是名摄受因。六引发因。欲界系缚之善法能引欲界系缚之诸胜善法,又能引色界无色界系缚及不系缚之善法,乃至无色界系缚之善法,能引无色界之诸胜善法及不系缚之善法,是名引发因。七定异因。三界系缚诸法及不系缚法,自性功能有差别,是名定异因。八同事因。由自性功能之和合,生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亦成办和合,是名同事因。九相违因。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将生时,若有障碍现前,则不得生,是名相违因,十不相违因,三界系缚之法及不系缚法将生时,若无他障碍,现前则便得生,是名不相违因。见瑜伽论五。
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困、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 - 陈义孝编
随说因(诸法名想言说。是名随说因)。以有因(以有事故有所作。是名以有因。以有手故有所作。以有足故有游行。以有饥渴故求饮食。如此之类名因)。种殖因(种诸种子。名种殖因)摄因(水土润泽。是名摄因)生因(种子于芽。是名生因)长因(芽茎相续乃至成熟。名长因也)自种因(种种种子各各生子。是自种因)共事因(彼以有因种殖因摄因生因长因自种因。总此因名共事因)相违因(障碍于生。名相违因)不相违因(不障碍者。名不相违因) - 唐·李师政 撰
瑜伽三十八卷九页云:云何十因?一、随说因,二、观待因,三、牵引因,四、摄受因,五、生起因,六、引发因,七、定别因,八、同事因,九、相违因,十、不相违因。谓一切法。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是名彼诸法随说因。观待此故,此为因故;于彼彼事,若求若取。此名彼观待因。如观待手故,手为因故;有执持业。观待足故,足为因故;有往来业。观待节故,节为因故;有屈申业。观待饥渴故,饥渴为因故;于诸饮食,若求若取。随如是等无量道理,应当了知观待因相。一切种子,望后自果。名牵引因。除种子外,所余诸缘,名摄受因。卽诸种子,望初自果,名生起因。卽初种子所生起果,望后种子所牵引果,名引发因。种种异类各别因缘,名定别因。若观待因,若牵引因,若摄受因,若生起因,若引发因,若定别因,如是诸因,总摄为一,名同事因。于所生法能障碍因,名相违因。此障碍因,若阙若离;名不相违因。 - 朱芾煌
唯识宗所立之十因:一、随说因,语言(能说)乃表明事物(所说)之因,故语言即为随说因。二、观待因,观待,意指相对性、条件性。相对于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条件,此条件即为观待因,如饥饿为饮食之观待因,手为执物之观待因,足为往来之观待因。三、牵引因,种子为能于遥远之未来,引生自果之因,故称牵引因。四、摄受因,即种子以外的一切缘,能相互摄受而起果,故称为摄受因。五、生起因,种子为于不久之未来,引生自果之因,故称生起因。六、引发因,种子起现行时,能够引生同类之胜果,故称引发因。七、定别因,一切有为法,能够引生自果,而互不杂乱,称为定别因。八、同事因,因果和合为一者,称为同事因。九、相违因,即于法生成时,产生障碍者,称为相违因。十、不相违因,即于法生成时,不产生障碍者,称为不相违因。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