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由阿赖耶识之变异而生起十一种识之差别。即:(一)身识,指眼等五根。(二)身者识,即染污识。(三)受者识,又作能受识,指意根,即第八、七、六后三识。 (四)应受识,又作彼所受识或尘识,指色等六尘。(五)正受识,又作彼能受识或用识,即眼识等能缘之六识界。(六)世识,生死相续不断绝之识。(七)数识,一乃至无数算计量度之识。(八)处识,又作器识,即四大五尘等之器世间。(九)言说识,即依于见闻觉知之一切言说。(十)自他差别识,又作自他异识,即自身他身依止之差别,有地狱、人、天等六趣之异。(十一)善恶两道生死识,即一切生死不离善恶两道。[摄大乘论本卷中、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五、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四]
(名数)一,身识。眼等五根。二,身者识。染污识也。三,受者识意根也。四,应受识。色等六尘。五,正受识。眼等六识。六,世识。生死相绩不断绝之识也。七,数识。一乃至阿僧祇数之识。八,处识。器世界。九,言说识。依于见闻觉知之一切言说也。十,自他差别识。自身他身依止之差别也。十一,善恶两道差别识。生死多种之差别也。是明有情识周遍于一切法,且分十一识也。见真谛译世亲摄论释五。
这是摄论宗所立,由阿赖耶识的变异而生起十一种识的差别。即:一、身识,指眼等五根。二、身者识,即染污识。三、受者识,又作能受识,指意根,即第八、七、六后三识。四、应受识,又作彼所受识或尘识,指色等六尘。五、正受识,又作彼能受识或用识,即眼识等能缘之六识界。六、世识,生死相续不断绝之识。七、数识,一乃至无数算计量度之识。八、处识,又作器识,即四大五尘等之器世间。九、言说识,即依于见闻觉知之一切言说。十、自他差别识,又作自他异识,即自身他身依止之差别,而有地狱、人、天等六趣之差别。十一、善恶两道生死识,即一切生死不离善恶两道。此十一识,见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四。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