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见智条。
(名数)于小乘所说之十智加如实智之一,凡一切法如实正知而无挂碍之智也。是为佛智之总名。见大般若经三,智度论二十七。
[出大般若经] 一世俗智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名字智。膏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有漏者。谓漏落三界生死也。)二法智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三类智谓色界无色界四谛。以欲界四谛比类而观。从是断上二界见惑。发苦类等无漏之智。故名类智。四苦智苦即逼迫之义。谓观五阴等法。以无常苦空无我。得无漏智。故名苦智。(五阴者。色阴。受阴。 - 明·一如等 撰
一法智 二比智 三他心智 四世智 五苦智 六集智 七灭智 八道智 九尽智 十无生智 十一如实智
次三无漏根而辩十一智者。以三根能生十一智故。所以者何。未知欲知根。生法智比智。知根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及他心智世智。知已根。生尽智无生智。及如实智。是以次三根。而辩十一智也。通名智者决定了知。故名为智。若发此十一智时。各齐位照了分明。故通名为智也
一法智 欲界系法中无漏智。欲界系因中无漏智。欲界法智灭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中无漏智也
二比智 于色界无色界中。约四谛辩四种无漏智。亦如法智中所明。但有法比之殊也
三他心智 知欲界色界系现在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分。是为他心智也
四世智 诸世间有漏智慧。亦名等智。凡夫圣人。同有此智。故名等智。亦云名字智。是智但有名而无理
五苦智 五阴无常苦空无我观时。得无漏智
六集智 知诸法因。因集生缘观。无漏智也
七灭智 灭止妙出观时。无漏智也
八道智 道正行远观时。无漏智也
九尽智 我见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已。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也
十无生智 我见苦已。不复更见断集已。不复更断尽证已。不复更证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也
十一如实智 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智。无有挂碍。是为如实智。此智独在佛心中有。二乘之所无也 - 隋·智顗 撰
大般若经云十一智:
一、世俗智 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
二、法智 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
三、类智 谓色界无色界四谛,以欲界四谛比类而观,从是断上二界见惑,发苦类等无漏之智,故名类智。
四、苦智 苦即逼迫之义,谓观五阴等法,以无常苦空无我得无漏智,故名苦智。
五、集智 集招集之义,谓观见思烦恼之因,而能招集生死之果,得无漏智,故名集智。
六、灭智 灭即断灭之义,谓断灭见思烦恼,得无漏智,故名灭智。
七、道智 道即能通之义,谓戒定慧之道,能通至涅槃,依此而修,得无漏智,故名道智。
八、他心智 谓知欲界色界现在心心所法,及知无漏心心所法,故名他心智。
九、尽智 谓我见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已,如是念时,得无漏智,故名尽智。
十、无生智 谓我见苦不复更见,我断集已不复更断,我证灭已不复更证,我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得无漏智,故名无生智。
十一、如实智 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佛之智,故名如实智。 - 明·杨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