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如来法身所具有之四德,即:(一)常,谓如来法身其体常住,永远不变不迁。(二)乐,谓如来法身永离众苦,住于涅槃寂灭之大乐。(三)我,谓如来法身自在无碍,为远离有我、无我二妄执之大我。(四)净,谓如来法身离垢无染,湛然清净。[北本涅槃经卷三、卷七、卷二十三、佛性论卷二显果品、大般涅槃经疏卷八、法华经玄义卷四上、摩诃止观卷三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三]
(二)指转轮圣王所具有之四德:(一)大富。(二)端正姝好,即相貌仪态美好端正。(三)无疾病。(四)长寿。[长阿含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品、大楼炭经卷二转轮王品]
(三)指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中,数论学派所说四种殊胜之心理作用或精神状态。又作四有。有(梵bhava ),心理状态之意。据金七十论卷上记载,昔时之迦毗罗仙人(为传说中的数论学派之祖)即具有此四德:(一)法(梵dharma ),又作善法。指正确之意志与行为。又分为夜摩(梵yama )与尼夜摩(梵niyama )两类。(二)智慧(梵jn~a^na ),指由三德等内智得解脱,以及由式叉论、阐陀论等外智得世间智。(三)离欲(梵vaira^gya ),指为求解脱而离欲出家。又分为内离欲、外离欲两种情形。(四)自在(梵ais/varya ),即与神通有关的任意自在之能力,可细分八种。以上四德系由因善成就、自性成就、变易得等三种途径所得。与此四德相反的为非法(梵adharma )、非智(梵ajn~a^na ),爱欲(梵avaira^gya )、不自在(梵anais/varya )等四相,为增长闇昧之心理作用或精神状态。[金七十论卷中、金七十论疏卷中]
(四)指舍卫国所具之四德:(一)具财宝德,谓此国出产一切珍宝,胜于余国。(二)妙五欲德,即五欲胜妙,非余国所及。(三)饶多闻德,即财宝具足,五欲胜妙而闻于四方。(四) 丰解脱德,谓此国之人多修道行而得解脱。[翻译名义集卷三](参阅“舍卫国”3504)
(名数)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一常德,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为常。二乐德,涅槃之体,寂灭永安,名之为乐,又运用自在,所为适心,名之为乐。三我德,解我有二种:一就体自实名为我,如涅槃经哀叹品中所谓:“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二就用自在名为我,如涅槃经高贵德王品所谓:“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大自在故名为大我。云何名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则名为我。”(见八自在条)。四净德,涅槃之体解脱一切之垢染,名之为净,又随化处缘而不污,名之为净(大乘义章十八)。法华玄义四曰:“破二十五有烦恼名净,破二十五有业名我,不受二十五有报为乐,无二十五有生死名常,常乐我净名为佛性显。”说此常乐我净,为涅槃经一部之所诠,故涅槃经谓之谈常教。
Four Virtues == 四德
The four Nirvana virtues:
(1) Eternity or permanence
(2) Joy
(3) Personality
(4) Purity
These four important virtues are affirmed by the sutra in the transcendental or nirvana-realm.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种德,即常、乐、我、净。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闲、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 - 陈义孝编
是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种功德:即常、乐、我、净。
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
乐者——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闲、受用、无丝毫的烦恼。
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
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垢染,非常清净。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