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四戒?四戒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次第统编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四戒”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四戒”的解释

  即四种防非止恶之律仪。有数种说法:(一)指比丘之杀、盗、淫、妄等四波罗夷戒。(参阅“波罗夷”3442)

  (二)据大乘义章卷十之三聚戒义、华严孔目章卷三业稠林章等载,即:(一)别解脱戒,又作别解脱律仪。谓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口不为妄语、绮语、恶口、两舌,分别远离此等诸恶,得解脱自在。(二)定共戒,又作静虑律仪。谓修习禅定入于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之定时,身自生戒体,不犯身、口之恶,则戒与定俱发。(三)道共戒,又作无漏律仪。谓声闻之人入于见道、修道位证得无漏道时,自然持身、口之戒,则戒与道俱发。(四)断戒,又作断律仪。谓于“未至定”中之九无间道俱生定共戒、道共戒,能永断欲缠之恶戒及其恶戒能起之惑;亦即断除贪、嗔、痴等烦恼而成道果。[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九、俱舍论卷十四、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表无表色章]

  (三)据杂阿毗昙心论卷八、俱舍论卷十八等载,即:(一)希望戒,谓希望生于天及其余之善处而持戒。(二)恐怖戒,谓畏于自责、他责,惧于受罚、恶趣、不活、恶名而持戒。(三)顺觉支戒,谓随顺七觉支(七菩提分),而庄严其心坚持禁戒。(四)清净戒,谓无漏戒能离烦恼之垢。上述前三戒为不清净有漏戒,后一戒为清净无漏戒。

  (四)指十善戒中之前四戒,即:不杀群生、不盗、不爱他人妇女、不妄言两舌。与四波罗夷戒相当。此说出自六方礼经。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四戒”的解释

  (名数)一解脱戒,自戒师以如法之作法而受戒,于身中发得戒体,解脱身口之恶业者,就此而生沙弥比丘等之差。二定共戒,入色界四禅定则身自生戒体,而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三道共戒,于见道以上证得无漏道,则与无漏道共生防非止恶之戒体者。四断戒,断贪嗔痴等而成道果,故名断戒。见华严孔目章。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四戒”的解释

  [出华严孔目]  一解脱戒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戒。二定共戒谓因修习禅定。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皆色界天也。)三道共戒谓声闻之人。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四断戒谓断贪嗔痴等烦恼。得成道果。是名断戒。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四戒”的解释

  以戒分之为四者:
  一、解脱戒  由戒师以如法之作法,受戒身中,发得戒体,解脱身口之恶业,就此生沙弥比丘等之差。
  二、定共戒  入色界四禅定,则自身生戒体,有防非止恶之功能。
  三、道共戒  于见道以上,证得无漏道,则与无漏道,生防非止恶之戒体。
  四、断戒  断贪嗔痴等,而成道果也。 - 明·杨卓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四戒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