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四句分别?四句分别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四句分别”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四句分别”的解释

  即以肯定、否定、复肯定、复否定等四句来分类诸法之形式。又作四句法。四句,梵语ca^tus!kot!ika。即由一种标准(A),或二种标准(A与B),把诸法分类为下列四种(四句):第一句“是A(非非A)”,第二句“非A”,第三句“亦A亦非A”,第四句“亦非A亦非非A”。有时非A即B,在任何场合,A与非A(或B)均有相互包含对方之关系。例如对有、无而言,可成立“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称为有无四句,于诸经论中,常以此四句法之形式来解释各种义理,如中论卷一之“无生四句”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俱舍论卷二十五之“厌离四句”为“厌而非离、离而非厌、亦厌亦离、非厌非离”,成唯识论卷一所举外道之“一异四句”为“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法华文句卷三上之“权实四句”为“权、实、亦权亦实、非权非实”。此外,对有与空、常与无常、自与他、净与秽等,均亦可作此四句之分别。

  四句之中,第一句为单纯肯定,故称为第一单句;第二句为单纯否定,故称为第二单句;第三句为复合之肯定,故称为第三俱句、双亦句;第四句为复合之否定,故称为第四俱非句、双非句。然佛教之真理无法仅用此四句分别而把握之,因其为空不可得,故大乘玄论卷一云,真谛之理乃“离四句,绝百非”。百非即是对有无等一切概念一一加上“非”字,以表示否定之意。此即谓,佛教之真理不仅不宜以四句分别,亦乃超越百非之否定。[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新华严经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三十八、法华经玄义卷八下](参阅“七句答”94)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四句分别”的解释

  (术语)以有空分别诸法,谓为有而非空,是第一句有门也。反之而谓为空而非有,是第二句,空门也。反之而谓为亦有亦空,是第三句,亦有亦空门也。反之而谓为非有非空,是第四句,非有非空门也。有无之法门尽于此,更无第五句。就一异有无等义而分别之,亦如是,谓之四句门。又云四句分别。此中初二句云两单,后二句为俱是俱非,亦曰双照双非。三论玄义曰:“若论涅槃,体绝百非,理超四句。”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四句分别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