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四门?四门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四门”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四门”的解释

  (一)指四门游观,即释尊为太子时,曾分别由王城之四方城门出游,因此了知人生无常而决意出家之故事。

  (二)天台宗判立藏、通、别、圆四教,每一教各配以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称为四教四门,为天台宗所说进入佛教真理之门户。

  (一)藏教之四门,系根据缘生析空之观,以证此教所诠的偏真之理:(1)有门,观因缘生灭之有,破除十六知见等,发起真无漏,了见偏真之理;如毗昙所说即属之。佛弟子中,憍陈如即由有门而证得道法。(2)空门,观因缘假实生灭入空之法,能破除假实之惑而见空得道;如成实论等所说即属之。须菩提即由空门而证得道法。(3)亦有亦空门,观因缘生灭之亦有亦空,破除有无之偏执,而入于第一义谛;如昆勒论所说即属之。迦旃延即由亦有亦空门而证得道法。(4)非有非空门,观因缘生灭之非有非空,以发起真无漏;如车匿所用论即属之。车匿即由非有非空门而证得道法。上记之中,昆勒论、车匿所用论并未传于我国。

  (二)通教之四门,系以如幻体空之观,证知因缘即空,诸法幻化之理:(1)有门,观善恶业果之法,乃至涅槃皆如幻化,犹如镜中之像。(2)空门,谓幻化本不实,不实故空,如求镜中之像,了不可得。(3)亦有亦空门,诸法既如幻,故称为有;幻不可得,故称为空。(4)非有非空门,谓幻有既不可得,幻空亦不可得,两两皆舍,非有非空。

  (三)别教之四门,系以历别入中之观,证入佛性第一义:(1)有门,涅槃经所说之佛性,犹如乳中有酪,石中有金,故称有门。(2)空门,犹如石中无金之性,乳中无酪之性,众生之佛性如虚空。(3)亦有亦空门,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有无俱得,譬如牛乳之中,可谓含有酪之性,亦可谓不含酪之性。(4)非有非空门,谓佛性即中道,有无双遣,譬如牛乳之中,非有酪之性,非无酪之性。

  (四)圆教之四门,系以圆融无碍之观,证入此教所诠的中道之理:(1)有门,观见惑、思惑之假,即是法界具足佛法,又诸法即是法性因缘,乃至第一义亦是因缘,是为有门,故知此为三谛相即之假。(2)空门,观幻化的见思二惑及一切法不在因、不属缘,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故知此即三谛皆空之理,亦即三谛相即之空。(3)亦空亦有门,如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于第一义而不动,然善能分别诸实相;又如大地能生种种芽,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故知此为空假双亦(肯定)之中道。(4)非有非无门,观幻化的见思二惑即是法性,法性不可思议,非世故非有,非出世故非无;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知此为空假双非(否定)之中道。

  于四教四门之中,不论从任何一门均可悟入佛道,然四教中,以藏教多从有门而悟入,圆教则多从非有非空门悟入。[大智度论卷一、卷二、摩诃止观卷六上、天台四教义卷三、卷四、法华经玄义卷八下、法华经文句卷四上]

  (三)指发心、修行、菩提、涅槃等四门,密教以此四位作为修行之阶段,而配于胎藏界曼荼罗之东南西北四方,故东门又称发心门,南门又称修行门,西门又称菩提门,北门又称涅槃门。此外,或以四门配于金刚、宝、莲华、羯磨等四部,或春、夏、秋、冬四季,或阿字四点,或常、乐、我、净等四德,或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四门”的解释

  (术语)真言于曼陀罗之方位以东南西北次第,配于发心修行菩提涅槃之四法,故东门云发心门,乃至北门云涅槃门。今葬场四门之额,铭此四法,即由此出也。又四门者,为常乐我净之四德,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世亲摄论十五曰:“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譬法界真如总有四德,谓常乐我净,于众华中最大最胜,故名为王。”常为东方大圆镜智,又名金刚智,金刚常住不坏,故比之以莲华之香,香主遍至之德,横遍十方,竖遍三世,是为常住之义,外四供中以香为东方,即此意也。乐为南方平等性智,南方自宝部,宝珠雨种种之财,人得而乐之,故比之以莲华可爱之德。我为西方妙观察智,阿弥陀名观自在王如来,我即自在之义,故比之以莲华柔软之德,净为北方成所作智,释迦乘无住涅槃之理,出于五浊恶世之中,曾不染生死之妄法,故比之以莲华清净之德。见秘藏记钞六。此四门有胎藏金刚之别,胎藏界之坛门称曰金刚门,顶间画金刚,金刚界之坛门,称曰莲华门,画莲华,是金刚为智,以理为能入,胎藏为理,以智为能入之标帜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四门”的解释

  (名数)一有门,二空门,三亦有亦空门,四非有非空门也。门者能通之义,依此四者,得入真性实相之记,故曰门也。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四门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