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是什么意思?

在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佛学次第统编、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四念处”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四念处”的解释

  (名数)见四字部本条。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四念处”的解释

  [出法界次第]  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已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四念处”的解释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 陈义孝编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四念处”的解释

  四念处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  身念处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微之净处,故身观不净也。又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搅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  受念处也。受为苦乐之感,乐从苦之因缘而生,又生苦乐,世间无实乐,故观受苦也。又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受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  心念处也。心为眼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无常也。又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  法念处也。法除上之三所余之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故观无我也。又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名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 明·杨卓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四念处”的解释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法念处。

  身念处是观心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

  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

  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四念处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