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求之义。指菩萨以四种法门推求诸法而不可得,由此乃了知空义。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功德品载,即:(一)名求不得,名,即假名。谓若有一物,则有一名,以此推之,物为主体,名为客体;名既为客体,则是假名;若以名推求物之实义,了不可得。(二)物求不得,物,即事物。谓虽有物体,若无名称,则物不能自显,以此推之,名是主体,物是客体;物既是客体,故亦成虚假。(三)自性求不得,谓名与物虽各有自体之本性,然推求名之自性及物之自性,则唯有虚假之名,皆无真实之义。(四)差别求不得,谓名与物各有差别之相,若一一分别推求,则悉归于空,皆不可得。
[出大乘庄严经论] 求者推求也。论云。菩萨以四种求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也。故名求不得。一名求不得名即假名。谓若有是物。则有是名。以此推之。物则为主。名则为客。名既为客。则是假名。推求实义。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于物是客。故云名求不得。二物求不得物即事物。谓虽有其物。若无其名。物不自显。以此推之。名亦是主。物亦是客。物既是客。亦成虚假。故论云。推物于名是客。故云物求不得。三自性求不得谓名之与物。各有自体这性。若推名之自性及物之自性。 - 明·一如等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