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之古称。又作天笃、天督、天毒、身毒。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大唐西域记卷二(大五一·八七五中):“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中略)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中略)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括地志载:“天竺国有东、西、南、北、中央五国,即今五印度也。”(参阅“印度”2209)
(二)天竺寺之略称。位于浙江杭县。有三座,在白云峰北者,称上天竺寺;在稽留峰北者,称中天竺寺;在飞来峰之麓,称下天竺寺。上、中、下三天竺寺分别于五代吴越、隋、东晋时所建。(参阅“天竺寺”1351)
(地名)印度之古称。西域记曰:“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玄应音义曰:“竺今作笃,或言身毒,或言贤豆,皆讹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一说云:贤豆本名因陀罗婆他那,此云主处,谓天帝也。”希麟音义曰:“竺音笃,或云身毒,或云贤豆,或云印度,皆讹。正云印特伽罗,此云月。”[囗@又](山名)在浙江杭州灵隐山飞来峰之南,分上中下三竺。有三天竺寺,三面阻山,中路直辟,若函谷然。长松夹道,唐刺史袁仁敬所植,凡九里,名九里松山,即此。[囗@又](寺名)在浙江杭州。寺有三:一在飞来峰南,曰下天竺寺。一在稽留峰北,曰中天竺寺。均隋建。一在北高峰麓,曰上天竺寺,吴越建。
国名,即今之印度。 - 陈义孝编
即「印度」之古译。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