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外我?外我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外我”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外我”的解释

  指身外之我,或存于五蕴外之我。为“内我”之对称。我,梵语  a^tman,含有主宰、自我等义。佛教之立场,反对有“常一主宰、具有自在之力”之“实我”,故若有主张“我之存在”者,则为一种执着。然“我”之概念为印度思想界自古以来重要主题之一,各教派或学说先后产生各种有关“我”之界说。据成唯识论卷一之说,通常对“我”有所执着者有三类:(一)以为“我”在于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之中,亦即总合此五蕴即等于“我”,称为“即蕴之我”;如一般世间之人多有此种执着。(二)以为远离上述之五蕴,另有别体存在,即“离蕴之我”;如小乘经量部及六派哲学中之数论、胜论等学派皆如此主张。(三)以为“我”并非在五蕴之中,亦非离于五蕴,而系与五蕴处于不即不离之关系中,称为“非即非离蕴之我”;如小乘犊子部、正量部等皆执持此一观点。

  上记三种主张皆以“我”为实有者,其中之第二种,即执持“离蕴之我”者,广义言之,乃属“外我”之主张者。据成唯识论卷一之说,彼等之主张又可分为三种:(1)  “我”之体性恒常而周遍一切,其“量”等同虚空,能随处造业而受苦乐;如数论、胜论等学派即主张此说。(2)“我”之体性恒常,然其“量”不定,每随身形之大小而卷舒变异,无有定量;如无惭外道即奉持此说。(3)“我”之体性恒常而微细至极,常潜于身中,造作诸业;如小乘经量部、兽主外道等皆作此说。

  此外,自印度两大史诗中之摩诃婆罗多(梵Maha^bha^rata  )开始,一般人多称大自在天(梵Mahes/vara  )为湿婆(梵S/iva  ),并以此神为创造世界之最高神格,其体性常住而遍满宇宙。如是以大自在天为宇宙唯一之大我者,相对于个人我、自我之  a^tman  而言,即称为外我。然此类主张,均为佛教所否认。大日经疏卷七(大三九·六四八下):“若行人不解正因缘义,而修证诸禅,必当计着自心以为内我。(中略)设令不依内我,必依外我,即是自在、梵天等也。”[大品般若经卷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异部宗轮论述记](参阅“我”293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外我”的解释

  (术语)身外之我也如以大自在天视为宇宙唯一之大我者。大日经疏七曰:“设令不依内我,必依外我,即于自在梵天等。”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外我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